回覆列表
  • 1 # 老趙85224

    我想研究歷史肯定以正史為主,另外還有其它的資料作參考,如同一時期的考古研究資料,同一時期的演繹資料,野史,軼事等。後人研究歷史,只能透過查閱廣泛的史書記載,透過分析比對,力求找出更真實的史實,做出更接近真實的評價。

  • 2 # 步武堂

    歷史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體系,包含的領域很多,史料,史蹟,文化,藝術,民俗,考古等等,史書僅僅是其中的一個部分而已。

    史書包括髮展史或者程序記錄,如斷代史,編年史,以及人物誌,包括傳,記。但中國歷史上的人物傳記絕大多數是“帝王將相”,野史的人物傳記絕大多數是“才子佳人”。

    史書按照主流的觀點,可以分為“正史”和“野史”。所謂正史就是官方的,並由絕大多數專業人員認可的歷史,而野史僅僅就是“一家之言”或者不被官方認可的史料。

    毋須諱言,所有的史書,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是由文人墨客寫的,歷史上的那些“史官”,毫無例外的都是文人墨客,有一些還是“著名的文人墨客”,比如寫《春秋》的孔子,《史記》的司馬遷和編纂《資治通鑑》的司馬光。

    中國的文人寫歷史,尤其是正史,基本上還是尊重歷史的脈絡和歷史發展的規律的,也就是以歷史真實過程為背景的,但是,中國的歷朝歷代的史官也毫不例外的遵從一個潛規則,那就是“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這是孔夫子寫《春秋》的筆法,也成了後來的史官們遵從的“不成文”的規矩,因為史官們多數是孔夫子的徒子徒孫。

    這的確就有“屁股決定腦袋”的嫌疑。所以,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證史書的客觀公正性,就有了“後世修前朝史”的規矩,目的就是儘量打破“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潛規則,但是,實際情況卻很難完全打破。

    很多人認為“史筆如鐵”,但實際上如鐵的史筆,也是有溫度,有態度的,在中國,我們幾乎是看不到完全客觀,沒有史官態度夾雜其中的“史筆”。

    司馬遷寫了一部《史記》,被稱作“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前半句說的是史料的歸納水平,後半句說的是人文態度。也就是肯定了偉大如《史記》的史書,也是有態度,有溫度,有文化的“文學作品”。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作者的傾向性就更加明顯。

    所以,中國的史官們,絕大多數都是有“屁股決定腦袋”的傾向的,幾乎沒有能夠完全做到“客觀公正”的史官,如果真的客觀公正的話,那麼史料讀起來一定會“如同嚼蠟”。而我們讀《史記》,讀《資治通鑑》,讀《漢書》,讀《春秋》卻是那麼津津有味,其實讀的就是史料當中的溫度,態度和韻味。

    中國的唐朝,其歷史被人寫了兩次,分別是《舊唐書》和《新唐書》。難道是唐朝經歷了兩個平行的過程?

    對於同一段客觀發生過的“故事”,有兩次不同的記載,也算是中國史書的獨有特色吧!

    有人說過,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話說的可能有點絕對,但是歷史肯定是“化了妝的小姑娘”。

    任何時候,屁股決定腦袋的現象都不會杜絕,因為歷史本身也許是冷冰冰的,但是記載歷史的人,都是有生命有溫度和有態度的。所以“完全客觀的歷史”幾乎是不存在的。

    屁股一定是要決定腦袋的。歷史記載者和研究者不修飾和妝扮歷史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裝扮和修飾也是要有界線的,屁股決定腦袋也是要有底線的,這個底線就是“人的良知”。

    歷史可以裝扮,但不能編造,更不能無中生有。就如拍照可以美顏,小姑娘可以化妝,但是如果整容豐胸甚至變性,照片PS搞乾坤大挪移,就缺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殘黨不會化妝怎麼辦?有沒有超級簡單的出門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