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ianxing2000

    有些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健身訓練後,可能會出現肌肉力量和耐力都沒有絲毫變化的情況,於是就感到很奇怪:每次訓練的重量都很固定,而且訓練結束後也能明顯感到疲勞,但為什麼就沒有鍛鍊效果呢?關於健身訓練後,鍛鍊效果不明顯的原因及解決方法,詳細介紹如下:

    訓練強度和訓練頻率不合理

    沒有健身效果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訓練強度和訓練頻率沒有調整好。無論是增肌訓練還是提高肌肉耐力的訓練,訓練量和訓練強度一直固定不變肯定不會取得良好的健身效果。儘管每次訓練結束後都很疲勞,甚至還會出現肌肉痠痛的情況,但這並不一定就是訓練強度增加造成的。

    增肌訓練的強度要足夠大

    健身訓練過於頻繁或精力不足時進行鍛鍊,同樣會因為乳酸堆積過多而出現身體疲勞及肌肉痠痛的情況。肌肉沒有受到超出原有運動水平的較高強度的刺激,當然就感覺不到身體有絲毫的訓練痕跡了。

    訓練強度要逐漸增加

    在增肌訓練中,要想達到刺激肌肉生長的目的,就必須對肌肉進行高強度刺激。只有進行超出肌肉原有運動水平的高強度訓練,才能使肌肉中少量的肌纖維出現損傷,然後透過超量恢復達到促進肌肉生長的效果。在健身訓練中,如果訓練強度沒有逐漸增加,肌肉生長停滯不前也是很正常的。

    每天的鍛鍊部位應不超過兩個

    增肌訓練一般以高強度、低次數、多組數的無氧運動為主。每個訓練動作在力竭前的最大重複次數,一般不超過30次,訓練間歇時間也應不超過3分鐘。針對同一部位的訓練動作,應不低於四個;每個訓練動作的訓練組數應不低於三組。

    為了保證增肌效果,一天應針對一到兩個部位進行全方位鍛鍊。因為在一天內鍛鍊的部位過多,單個部位肌肉的鍛鍊強度就會降低,不利於增肌。

    兩次鍛鍊的間隔時間要合理

    對於同一鍛鍊部位,兩次訓練的間隔時間應在48小時左右。兩次鍛鍊間隔的時間過短,肌肉的恢復程度會比較低。肌肉還未完全恢復就進行下一次訓練,不僅不能發揮出肌肉原有的運動水平,而且還可能會因運動過量而造成肌肉損傷。

    如果兩次訓練間隔的時間過長,下一次鍛鍊會因錯過超量恢復階段而無法逐漸累積健身成果,導致增肌困難。不同的鍛鍊部位,肌肉恢復所需的時間也會略有不同。比如,腹部肌群屬於耐力型肌肉,而且呈塊狀分佈。因此兩次訓練的間隔時間可適當減少,安排在24~48小時之間即可。

    臀部和腿部肌肉由於體積較大的緣故,在經過一次充分鍛鍊後恢復時間較長,因此兩次鍛鍊的間隔時間應適當長一些,但一般也應不超過72小時。由於每個人的恢復能力都不相同,因此全身各個部位鍛鍊的具體間隔時間,應根據個人肌肉的恢復狀況加以調整。

    增強肌肉耐力的訓練

    增強肌肉耐力、提高心肺功能的訓練,應以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為主,持續運動時間一般不低於30分鐘,運動心率應控制在最大心率(220-年齡)的60%左右。要想增強肌肉耐力和心肺功能,應逐漸增加訓練量,即延長持續運動的時間。

    持續時間較長的有氧運動,除了可以增強肌肉耐力、提高心肺功能外,還有很好的減脂效果。對於運動減肥的人來說,將有氧運動安排在晚飯後1小時進行,減脂效果更好。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健身一段時間後毫無訓練痕跡的原因,主要是訓練強度和訓練量沒有增加造成的。訓練結束後感到疲勞,只能說明身體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堆積了較多的乳酸,並不一定能說明肌肉得到了充分鍛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星系都是怎樣分類的?我們的銀河系屬於何種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