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談科論普
-
2 # 科壇春秋精選
科學普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這個社會上從事科學普及的機構很多,比如各地的科協就把科學普及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進行,每年有科普日,科技節,還有各種面向公眾的科普類活動,有很多專職的科普工作者在兢兢業業地努力,中國科協設有專門的科普部,上海科協也有專門的科普部。
有很多科學家熱衷科普,我記得我採訪過已故的上海大眾科學獎得主陳念貽教授,材料學的科普做的特別好,用了大量的古代詩句做比喻,非常貼切,得到了大學生的廣泛歡迎。很多理工科教授很崇尚科普工作,比如復旦大學的施鬱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張雙南研究員等,他們在業餘時間默默做著科學普及工作,為公眾帶去非常有趣的科學知識。還有很多院士科學家定期會去中小學做科普工作,比如歐陽自遠院士、楊雄裡院士、褚君浩院士等。
在中國還有很多科普場館,其中有大量的研究人員也在從事科普工作。比如各地的科技館,各種型別的科普館等。
另外,科技記者也是科普工作一線的工作人群,在日常的採訪中,我們這些一線科技記者會深入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實驗室裡,各個科技企業中去,我們去採訪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著,去發現和感知前沿的科技成果,再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傳遞給公眾,在傳播科技資訊的過程中,也做了一次深入的科普工作。我個人就從事了13年的科技記者工作,走訪了100多個實驗室,它們涵蓋了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科學非常精深,也非常有趣,蘊含著社會未來發展的驅動力。而科學家的情懷普通人難以理解,他們志存高遠,通宵達旦工作,為了祖國科技工作的蓬勃發展盡力盡責。
-
3 # 使用者6481631158218
科學的普及應該從小朋友抓起,普及工作我覺的應該不只是由科學工作者來做,這應該是個系統工程。現在資訊量如火山噴發般而來,怎麼能做到有效抓住人群,有效推廣科學,用藝術的手段很有必要,分年齡,分層次製作各種宣傳片,宣傳電影,電視,但這些東西在科學方面內容要嚴謹,形式要活潑,讓大家在輕鬆娛樂的情況下普及科學知識,畢竟科學就是生產力,科學知識豐富的一代會創造不可估量的社會財富,強國夢,中國夢指日可待
-
4 # 陳老師說教育
記得小的時候,最喜歡看到動畫是海爾兄弟,一集一個故事,一件道理。每天都守在電視前等著,生怕錯過一集,也確實從中得到了很多道理。現在看看除了頂著頭皮去看一下晦澀難懂的科技文章外,簡單易懂而已充滿藝術的科普切實是越來越少。
科學普及可以加快社會的進步。雖然現在是資訊社會,每一天都會收到有各種各樣的資訊。但想搶鹽,轉基因等事件還是說明了科普的重要性。
科普是為了讓大多數人得到了解,甚至是向小朋友說明科學道理,所以就應該生動有趣,簡單易懂。甚至可以讓這件事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特別是要注重科學思維的啟發和興趣的培養,這樣才會讓更多的人發現科學的樂趣,從而更深入的瞭解。
-
5 # 晴月浩新雪
科學不需要普及,也不可能普及。
第一,科學工作者盛年時期大都沒有時間做科普,就算他們願意花時間在科普上,絕大多數科學工作者也不會用精煉、形象(但不一定嚴謹)的語言講好科學的故事。
第二,即便是從事科學工作的人,彼此之間水平差距也很大,而且遠不是曬曬名片就可以量化評估的,盛名之下不過科騙的水貨也很多。由他們來科普只能是誤人子弟。
第三,非科學工作者的水平就更參差不齊了。有不少人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而且缺少可量化的指標以品鑑他們的科普質量,因此很容易李逵李鬼同臺唱戲。李鬼式科普比不科普的結果更糟糕。
第四,科學在它發展的歷程中一直是少數派。對於絕大多數將來不從事科學工作的人,只需要掌握一點科學的精神和方法就好,知識層面的科普同跟歌迷影迷去追星本質上沒有差別,所以內容式科普不是必需品。
回覆列表
似乎題主問了兩個問題,不過都是值得思考的。
首先來說科學只能有科學工作者來普及嗎?
原則上是這樣,因為科學家是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發現者、生產者、建立者。科學家因為處於科學研究的最前沿,在其所屬的領域裡遊刃有餘,所以同專門從事科學傳播的機構和媒體相比,他們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科學知識在傳播過程中出現差錯,保證科學傳播的正確性。而且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於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於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所以,科學工作者或者說科學家是開展科普的最佳人員,所以他們有時候也被稱為科普的第一發球員。
但是實際情況往往並非如此,拿中國來說,我們目前從事科普的力量比較多元,包括科學工作者,媒體從業者,科研機構,科技類企業(比如果殼),行業學會和協會,當然也包括從事科普研究的相關機構。
因為在國內來說,科普受到重視也是近幾年的事情,所以很多時候其他具有一定科學背景的人(未必從事科學研究相關工作)會開展對科學的普及工作,所以目前形成了多元的局面。
但是我們應該鼓勵更多的科學工作者開展科普,畢竟他們是科學知識的源頭。
對於題主的第二個問題也非常值得關注,簡單的回答就是可以透過藝術化的方式讓科學變得有意思,利於普及。
舉一個例子,《中國科學報》在2月末的時候有一個科普理論專版,其中專題研討了科普與藝術的相關問題,感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其中有美麗化學的創始人梁琰博士的文章,北京天文館太空藝術畫家喻京川老師的文章等。
梁琰博士透過藝術的手段展示了化學之美,也獲得了很多大獎以及公眾的讚賞,這不就是透過藝術的手段來傳播和普及科學嗎?另外3月24日理解未來講座上,梁琰博士也分享了他對科學與藝術之間關係的理解,有興趣的也可以找影片連線看一下。
當然透過藝術的手段來普及科學的還有很多例子,比如果殼網的steed老師,星空攝影社葉梓頤,畫科普漫畫的sheldon和二混子,等等。
希望上述答案可以讓題主滿意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