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在藍天8480

    維新變法根本不可能成功。所以不存在會不會滅亡得更快。

    滿清作為一個異族,統治中原二百多年,總共三大支柱。

    第一,滿族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是滿族由國家供養,在各種福利政策的保障下,形成不農不工不商卻衣食無憂的生活。一方面確實培養了一批現在有著廢物代號的“八旗子弟”,但另一方面卻起到了凝聚整個滿族的作用。維新變法取消滿人優待,絕對不會得到在當時還擁有巨大政治力量的滿族官員支援。沒有滿族官員支援,就得不到朝廷高官支援,政策根本推行不下去。

    第二,士人階層。滿清沒有出現當年蒙古人的情況(擁有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卻僅僅統治中原不足百年),最根本原因在於延續了明代的科舉制度,使得士人階層有上升通道,而且這個通道很明確,四書五經。在當時中國大多數文盲的前提下,士人階層不僅代表官場,也代表民間有錢有勢的人。取消科舉考試,改成現代學科,無異於斷了他們的上升通道。(想想,如果我們經過十二年的學校教育,到高考前突然國家規定,所有以學習的科目全部不考,改成考種田,考做家務,是不是全國大部分考生都要瘋掉?)所以,取消科舉考試,無異於得罪全天下讀書人,還得罪地方最有錢有勢的人,也推行不下去。

    第三,軍隊。八旗軍隊是滿清最主要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太平天國打擊下元氣大傷,但骨架還在。廢除舊軍,實施新軍,當時還很弱小的新軍是無論如何不能和舊軍比較的。廢除八旗軍隊,就意味著有實權的軍方人士不會支援新軍。新軍想發展,難上加難。

    百日維新提出的口號還不止得罪這三股最重要的勢力,還提出了一個裁撤冗員。也就是將一部分認為多餘的,沒作用的官職裁撤,那原先擔任那個官職的官員自然也就“下崗”了。這一招對高層威懾不大,但對底層官員有著巨大的影響。整個朝廷從上到下,不會有多少人支援變法。而事實上,在101天的變法中,各地官員除湖南巡撫陳寶箴堅定地執行了光緒皇帝下發的維新任務外,其餘各地官員皆陽奉陰違。百日維新成為一個笑話。

    最後想說一下。

    變法並不能直接強國,變法的實質就是改變國家資源和財富的分配方式。自然會得到一批人的支援,打擊一批人的利益。聯合支援的人,打擊反對的人,變法才有可能成功。像百日維新這種,得罪幾乎全天下所有人的變法,能成功,就真的見了鬼了。

    古今中外,無此先例。

  • 2 # 阿呆有點呆

    歷史有必然也有偶然,這個很難說,但是我們可以看看變革有哪些成就吧,再來探討成功和失敗比較合適。

    首先,「幣制改革」是以「洋務運動」為主體的中國社會現代化運動的產物,也是西方工業文明、經濟制度在中國的投影。據不完全統計,光緒年間,全國各省鑄造的銅元、銀元累計百萬枚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白銀的外流,提高了貨幣的兌換率,也在客觀上減輕了人民群眾的經濟負擔。歷史地看,銅元對於制錢的替代,反映了中國的貨幣體系從古代進入到了現代,「面額」這一概念首次真正地引入到了中國,這是歷史的巨大進步。

    值得一提的是,負責督辦這件事情的,恰是一代名臣張之洞。他既是「洋務運動」後期的代表人物,也是漢族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張之洞不但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有著深謀遠慮的經濟學家──「銅元」這一新生事物一直沿用至今,即我們今天隨處可見的硬幣。

    在光緒年間,除了幣制改革之外,也有許多其他可圈可點的現代變革,譬如廢除科舉考試,實行「預備立憲」,建立警察制度等等,這些都為後來中國社會的現代性程序提供了豐富而又切實的經驗,如果我們跳開單純的王朝歷史,而是進入到了中國社會的大歷史來看的話,這些都是有積極借鑑意義的。

  • 3 # 嘉佳小博士

    首先歷史確實不能假如,畢竟以時間為軸線都是發生過的事情的總和,我們不能時光倒流,也就不能假設了。但是我們可以結合當時歷史現狀,做出一些理性的分析。

    維新變法如果能夠成功,清朝的滅亡理論上是不會更快,有可能更慢,甚至也有可能慢慢步入完全的君主立憲制。

    提起清朝滅亡,這個事情其實並不是傳統的被推翻,而是一種和平的退位方式。我們回過頭來想,為什麼是一種和平的方式呢?革命黨人不缺特別強硬的人物,而且數量不少,他們怎麼不直接進攻京城?清朝皇室依然有一大批宗人社的人存在,他們以將革命黨人斬盡殺絕而後快,他們也沒有殺進南京。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時他們都不是左右局勢的人物,南方看著轟轟烈烈,到確實是場面大,效果一般,畢竟北洋軍也不是吃素的,革命軍確實不是對手。所以說,這個時候看的是袁世凱的態度,他想要共和,那就是共和;他想要朝廷,那就是朝廷,其他人做不了主。

    有人說,我為什麼講了這麼一大段故事,我的意思就是說明:就算到了清朝最後一年,革命黨的實力依然不具備在武力上推翻清朝統治。

    那些革命黨的支持者,和群眾基礎大部分都是來自於之前的立憲派,他們也是在1908年後看到皇族內閣,然後對朝廷大失所望的情況下,才開始逐步的轉向革命的,這就是說如果沒有皇族內閣,那麼革命的基礎就不會後來那麼大。

    問題就在這裡了?

    如果當時戊戌變法成功,那麼接下來肯定就是立憲,如果是比較充分的西方式的法律,那麼基本就比較難出現皇族內閣這種十分過分的活動。立憲派一般也不會大規模的轉向革命。其實立憲派的人物基本都是當時的鄉紳階層居多,他們又都是朝廷統治的基礎,也是直接參與基層管理的人員,如果他們能夠保持對清朝的支援,那麼清朝的壽命會大大延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殖戶會將草龜、花龜等常見龜類放生於自然界,以平衡巴西龜的入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