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寶寶愛詩詞

    不是。

    這首詩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出自婉約派代表人物李清照之手,著實讓人驚歎。

    詩人一生經歷坎坷,她所在的年代正是北宋滅亡,宋人南遷時期。自已的切身經歷讓詩人對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苟且偷生的作為痛恨不已。“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二句,正是詩人借項羽“可殺不可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來反比南宋王朝的懦弱無能。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

    全詩慷慨激昂、擲地有聲,一改婉約之風格,女丈夫形象躍然紙上。

  • 2 # 希望星晨58298869

    不僅如此!作者借古諷今,抒發悲憤,諷刺了整個南宋統治集團;他們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祖國的大好河山,偏安一隅,苟延殘喘;作者利用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的典故,正氣凜然地鞭撻了當權派罔顧廉恥的醜惡嘴臉與卑鄙低劣的行徑!“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詩的頭兩句橫空出世,勢如千鈞,不容分辯地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豪傑壯舉展示了出來,讓讀者肅然起敬;這是一種氣魄的承載,弘揚了無所畏懼的人生姿態,境界彌高,令人信服,欽佩和敬仰。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壯懷激烈的項羽兵敗後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最終放棄了渡江回鄉,重振旗鼓,捲土重來的機會而揮劍自殺,表現出了驚心動魄的英雄氣概;在南宋正缺乏這種“不肯過江東”的精神。這首詩儘管不長,卻旗幟鮮明地表達了人生的價值觀與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為國家流血犧牲,縱使死也要為國捐軀;愛國激情躍然紙上;讀來酣暢淋漓,令人迴腸蕩氣,心潮澎湃,激情滿腔!

  • 3 # 有僧吃粥

    李清照《夏日絕句》全詩有云: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詩寫於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三月。這一年趙明誠丟掉了建康,為了自保,帶著李清照上蕪湖,準備到贛江流域,在這裡定居下來。

    而當時的歷史背景是,自從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王朝以來,就不斷地南逃,幾乎無力抵抗金人的步步緊逼。所屬臣下,自然是跟著國主一路南逃。當時國內主戰派、主和派,兩派吵的沸沸揚揚。可以說是一邊退一邊吵。

    而李清照身為一個女兒身,卻也是反對皇帝的不死抵抗,一昧地撤退。在寫就這首詩之前,她已經寫了兩句詩,把自己心中的抱負展露無疑:

    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訊息欠劉琨。

    王導是東晉南渡以後的丞相,他後來極力勸說手握兵權的王敦和他一起,保住了東晉的半壁江山。劉昆也是晉朝的一位愛國將領,他在淪陷的北方招募義軍,打擊敵人,極大地鼓舞了王室的反抗決心。

    李清照寫王導,寫劉昆,就是希望自己的國家也能出現這樣的人物。同時這既是對現狀的不滿,但也是對未來充滿著信心。

    至於《夏日絕句》一詩,當時李清照跟著趙明誠往贛江流域去的時候,途經烏江,這裡曾是楚霸王項羽自刎的地方,當地建有紀念他的霸王祠。趙明誠前往拜謁,李清照一同前往。《金石錄》卷七著錄道:“唐《西楚霸王頌》,賀芝進明撰,賀蘭誠書。”證明他們夫妻二人確實來過這裡。

    李清照踏上霸王祠,想起了這位英雄當年的舉動。自知戰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拔劍自刎於烏江,如此叱吒風雲般的豪傑,讓李清照心生敬畏。

    而與此同時,趙宋王朝的軟弱令她頗為無奈與不齒,她一階女兒之身,卻只能憑詩抒發心中的憤懣之情。

    所以說這首詩與其說是諷刺丈夫趙明誠作為守城主官不戰而逃,不如說是諷刺南宋王朝的不斷潰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0後的你是怎麼看待自己的物件愛玩遊戲這種現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