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柯伊伯魄

    古代兩軍交戰時,總會有一方戰勝,另一房則失敗,戰敗方有的是被全殲,有的被迫投降,但投降之後就有兩種命運,一種是被敵方收編成部隊,令一種是被屠殺。

    古人曰“殺降不祥”,也就是屠殺俘虜是不吉祥的事情,不過仍舊有少數情況之下,統帥會選擇屠殺降卒,歷史上屠殺降卒最出名的當屬白起,在長平之戰他屠殺了45萬降卒,被稱為“人屠”。

    降卒都是沒有反抗能力的人,屠殺起來畢竟容易,一般都是採用坑殺的方式,可能很多人都認為,所謂的“坑殺”就是挖一個坑,然後把人活埋下去,實際上並非如此。

    在古代的記錄其實寫作“阬殺”,比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中有“已拔,皆阬之”的記載,這個“阬”與“坑”的讀音一樣,但它只的“城牆中設定的洞口,也就是城門”的意思。

    由此我們可以判斷,所謂的“阬殺”並不是指直接活埋,而是一種更加恐怖的方式,根據《漢書》中的記載,王莽奪權之後,對於那些反對他的人,他都下令“阬殺”滅其九族。

    在王莽的詔書中,記載著“阬殺”的方式:就是把這些人處死後,屍身用厚土掩蓋,但頭顱卻割下來,以“品”字形堆成高六尺的圓錐狀,可以從城門上看到這些頭顱。

    其實王這種殺人的方式,還有另一個稱呼,就叫做“京觀”,後來這種方式被用來嚇唬敵人,也就是把敵方的俘虜全部站頭,然後堆起來放在戰場上,人敵人看到後感到膽寒。

    所以古代所說的“阬殺”其實就是“京觀”,這是一種非常殘忍的殺人方式,所謂京是指“高丘”,而觀與“闕”相通,指“門樓”,根據《夜航船》記載:“古人殺賊,戰捷陳屍,必築京觀,以為藏屍之地”。

    京觀之所以把敵人頭顱堆成金字塔,主要是為了炫耀自身的戰績,同時恐嚇敵人,在史料中京觀的記載很多,比如白起、項羽他們降卒,都用這種方式,還有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失敗,敵人也被隋軍人口“京觀”。

    儘管“京觀”這種方式非常殘忍,不過古代作戰本來就是你死我活的遊戲,無所謂殘忍不殘忍的,所以古代戰爭的戰場上,比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更加恐怖百倍。

  • 2 # 芙城學生楊Dl

    首先,從戰敗被俘一方來分析,大體離不開以下因素:

    第一,既然是俘虜,就肯定被收繳了兵器,手中沒有兵器,肯定就沒有了反抗的資本。

    第二,戰敗成為俘虜,往往飢腸轆轆,也沒有了反抗的體力。

    第三,既然成為了俘虜,那就證明被俘一方敗局已定。而在專制的古代,士兵外出打仗征戰往往是為君主或者想擴張視力的一方霸主賣命,不像近現代的革命這麼有集體意志,既已戰敗,君主或霸主淪落,士兵們失去了繼續效命的動力,賣命就沒有了必要,成為戰俘還會有一線生機。

    其次,從戰勝一方來分析,大致有以下幾點因素:

    第一,最主要的是,戰勝的一方殺害戰敗一方的戰俘往往是不會事先通知,如果事先通知,肯定會招致拼命抵抗,從而招致不必要的傷亡。

    第二,戰勝的一方殺害戰俘往往都是有明顯的成因和明確的動機,就以秦趙長平之戰為正例以及越王勾踐的臥薪嚐膽反敗為勝為反例,殺俘既有累積的仇恨作為殺俘的動力,也有如果不殺,放之歸家,引來他日報仇反被戰敗方所殺的風險,而收編為己用則更不可能了。

  • 3 # 一峰哥哥140

    因為他們都不知道下面要發生什麼,古代對付俘虜的方法,一種是編入自己的部隊,第二種屠殺掉,第三種做苦服役,第一和第三種都有可能活下來,如果你反抗基本第一個死的就是你,

    就像以前十幾個鬼子押送幾百個戰俘。如果幾百個戰俘一起反抗,十幾個鬼子是無法應對的,關鍵是第一個反抗的人肯定死,誰也不想死,所以你看他他看你,總希望有人出頭的僥倖心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85年的我,離婚自己帶小孩5歲,還有未來嗎?感覺生活好難!事業婚姻兩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