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這樣一個題只是想知道我們是怎麼看待心理諮詢這個職業(行業)的。
我去百度搜了一下,有關於國外心理諮詢的文章,引用最多的就是在2009年......總第16期《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雜誌》上鄧明昱博士(美國東西方健康科學院-美國紐約)的一篇文章,裡面有些具體的資料能說明心理諮詢在美國發展的狀況,按照當時的統計,美國有大約15萬心理學家,而每年大約有“8000萬美華人求助於門診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接受諮詢和心理治療。每500人中就有一個心理諮詢師;從事心理諮詢和治療的心理學家、心理健康師、社會工作者和精神護理人員約30萬人。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的工作,約有三分之一是由心理學家進行的,另有三分之一是由精神科醫生或心身科醫生進行的,其餘由心理健康師、社工和教會人員進行”《心理諮詢在美國的發展現狀 》。
從上述這些個資料可以說明,心理諮詢(治療)在國外如同去醫院治療疾病一樣,是一種極其普通的治療方式。它是介於生理疾病與精神疾病之間的一種過渡性治療,即人在處於亞健康狀態時的輔助治療。雖然是“輔助”性治療,但其治療的重要性和治療和效果是物理性治療所不可比擬的,甚至比物理性治療更加重要。
從 “職業指導之父”帕森斯(F.Parsons)於1908年率先在美國波士頓組織成立了“就業輔導局”至今,心理諮詢已經經歷了近一百一十年的歷史,而我們似乎還剛剛起步。
一個人是否需要接受心理諮詢(治療),個人是難以做出判斷的,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的人不願接受心理治療的原因所在,且心理諮詢(治療)其費用較高,而高門檻也是很多人不願意選擇心理治療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能接受心理治療的也大部分都是白領階層,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而是和個人的價值觀有關。心理諮詢其前提是心理諮詢師與患者必須高度的信任與坦誠,這和我們傳統文化中“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的觀念是相牴觸的。患者若不能坦誠面對心理諮詢師,治療將毫無意義,也不可能有什麼治療的效果。
據相關部門預測,中國至少於有不少於1個億的各類需要心理治療的患者,這還只是一個保守的估計。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各類心理諮詢(治療)機構門可羅雀,和現實狀態出現極大的反差。
是否選擇找心理醫生諮詢(治療),我們必須邁過自己內心中的“恥(文化)門檻”,否則我們很難認可這個職業(行業)。特別是那些孤獨症患者、經常性失眠者、經常性焦慮者、暴飲暴食者、逃避或迴避現實者,以及那些進入社會後缺乏安全感的人們......他們都需要得到心理方面的諮詢或治療。
是否能接受心理治療,實際所反映的是一個人是否具備現代社會意識。
從工業化革命開始至今,人類整體社會的結構形式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特別在進入20世紀至今,因著科技的高度發達和持續性發展,對個體的專業知識和工作技能要求越來越高也越來越精細,加上科技前沿的日新月異,稍有鬆懈就可能一敗塗地,整個社會群體所面臨的生活或生存壓力是呈幾何倍率上揚,那種幾輩子都不會有什麼改變的農耕文化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若人在21世紀,思維還停留在2000年前,那麼只能說我們和這個時代是脫節的。這種脫節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個體與群體的衝突,我們今天社會的某些個體所發生那些對無辜之人產生攻擊性行為的事件,其大部分原因是因為這部分人在內心失衡的狀態之下無處疏導,長期壓抑的內心就會產生極端暴虐的行為。
讓我們能以一種正常的心態來對待心理諮詢這件事,也為了我們自身的健康和快樂。
出這樣一個題只是想知道我們是怎麼看待心理諮詢這個職業(行業)的。
我去百度搜了一下,有關於國外心理諮詢的文章,引用最多的就是在2009年......總第16期《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雜誌》上鄧明昱博士(美國東西方健康科學院-美國紐約)的一篇文章,裡面有些具體的資料能說明心理諮詢在美國發展的狀況,按照當時的統計,美國有大約15萬心理學家,而每年大約有“8000萬美華人求助於門診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接受諮詢和心理治療。每500人中就有一個心理諮詢師;從事心理諮詢和治療的心理學家、心理健康師、社會工作者和精神護理人員約30萬人。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的工作,約有三分之一是由心理學家進行的,另有三分之一是由精神科醫生或心身科醫生進行的,其餘由心理健康師、社工和教會人員進行”《心理諮詢在美國的發展現狀 》。
從上述這些個資料可以說明,心理諮詢(治療)在國外如同去醫院治療疾病一樣,是一種極其普通的治療方式。它是介於生理疾病與精神疾病之間的一種過渡性治療,即人在處於亞健康狀態時的輔助治療。雖然是“輔助”性治療,但其治療的重要性和治療和效果是物理性治療所不可比擬的,甚至比物理性治療更加重要。
從 “職業指導之父”帕森斯(F.Parsons)於1908年率先在美國波士頓組織成立了“就業輔導局”至今,心理諮詢已經經歷了近一百一十年的歷史,而我們似乎還剛剛起步。
一個人是否需要接受心理諮詢(治療),個人是難以做出判斷的,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的人不願接受心理治療的原因所在,且心理諮詢(治療)其費用較高,而高門檻也是很多人不願意選擇心理治療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能接受心理治療的也大部分都是白領階層,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而是和個人的價值觀有關。心理諮詢其前提是心理諮詢師與患者必須高度的信任與坦誠,這和我們傳統文化中“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的觀念是相牴觸的。患者若不能坦誠面對心理諮詢師,治療將毫無意義,也不可能有什麼治療的效果。
據相關部門預測,中國至少於有不少於1個億的各類需要心理治療的患者,這還只是一個保守的估計。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各類心理諮詢(治療)機構門可羅雀,和現實狀態出現極大的反差。
是否選擇找心理醫生諮詢(治療),我們必須邁過自己內心中的“恥(文化)門檻”,否則我們很難認可這個職業(行業)。特別是那些孤獨症患者、經常性失眠者、經常性焦慮者、暴飲暴食者、逃避或迴避現實者,以及那些進入社會後缺乏安全感的人們......他們都需要得到心理方面的諮詢或治療。
是否能接受心理治療,實際所反映的是一個人是否具備現代社會意識。
從工業化革命開始至今,人類整體社會的結構形式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特別在進入20世紀至今,因著科技的高度發達和持續性發展,對個體的專業知識和工作技能要求越來越高也越來越精細,加上科技前沿的日新月異,稍有鬆懈就可能一敗塗地,整個社會群體所面臨的生活或生存壓力是呈幾何倍率上揚,那種幾輩子都不會有什麼改變的農耕文化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若人在21世紀,思維還停留在2000年前,那麼只能說我們和這個時代是脫節的。這種脫節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個體與群體的衝突,我們今天社會的某些個體所發生那些對無辜之人產生攻擊性行為的事件,其大部分原因是因為這部分人在內心失衡的狀態之下無處疏導,長期壓抑的內心就會產生極端暴虐的行為。
讓我們能以一種正常的心態來對待心理諮詢這件事,也為了我們自身的健康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