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滄海一粟32541

    五六十年代,人們吃的很差,即是粗糧有時候還吃不飽,但是人們的精神面貌非常好,非常振奮,大家追求的是工作,比的是貢獻,都以付出和貢獻為光榮,那是一個火紅的年代,公平的年代,大家的收入、住房、醫療、孩子上學,一律平等,人人平等,一切都公開,幹部敢貪汙一分錢就會被批判,被打倒,去坐牢,一個火紅的年代,人人為國家做貢獻而自豪,人人爭先當勞模,崇尚勞模,做工人、農民、當解放軍是最光榮的事,大家都作為國家的主人無限榮光,我是出生在五十年代,從小崇尚英雄,心目中最偉大的就是解放軍,那時天天做夢就是到學校的路上兩邊都有路燈,對生活的美好憧憬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現在什麼都有了,卻什麼夢也沒有了,也不知道是好日子過多了就平淡了,還是現在的人的慾望又增加了,總之,社會在發展,我們的生活已經天翻地覆,幸福指數和五六十年代已經有了質的變化,不管怎麼說,現在有車有房,退休還拿這麼多的養老金是我們做夢也想不到的,雖然有些人對貧富差距有些怨言,但是,畢竟社會發展的主流是滾滾向前的,八億人脫貧邁入小康終究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幸事,我為生活在這個時代感到很自豪,很幸福

  • 2 # 印平凡

    我覺得每個年代的人都有自已的責任、擔當和使命。

    戰爭年代:從中國共產黨一九二一年誕生至新中國成立,全國傷亡人數三千多萬。

    為打敗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反動派,無數的革命先烈,前赴後繼、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廣大勞苦大眾飽受戰火的煎熬,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在生存和生命都沒有保證的前提下,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支援人民軍隊的行動中。

    和平年代:五、六、七十年代,人民群眾在共產黨、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在物質條件非常匱乏、國家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情況下,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大搞社會主義建設。

    全中國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空前高漲,是激情燃燒的時代!

    幹部、群眾心連心,是風清氣正的時代!

    人民群眾在政治上是國家的主人,有尊嚴、有地位、內心充實的時代!

    對外開放年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通提高,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同時也出現了社會兩極分化,貧富懸殊,住房、教育、看病、養老等一系列問題讓普通老百姓感到沉重的壓力。當代人只能捋起袖子加油幹!

    明天一定會越來越好!

  • 3 # 兵傳媒

    【觀點】50後隨苦但喜,60隨累但值,70隨老但好。50年代也是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國家需要建設,一切都是新的,這一代人是初期最苦的一代人。萬事開頭難。

    但是當時的條件差,環境艱苦,我們是一窮二白,每走一步都需要探索,每走一步都是積累和進步!

    50年代的人要完成新中國的初期建設,為60年代,70年代打好基礎。他們要做出巨大犧牲,付出自己一生的探索和研究。

    50年代他們樂此不疲,50年代他們忠誠擔當,50年代他們犧牲自我。50年代的人隨苦尤榮!

    60年代的人比較艱難,完成三大改造,遇到了自然災害,國際關係緊張,真的是內憂外患。全國上下團結一心。

    70年代一切恢復正常,是穩定發展的時候了,改革開放,政策出臺,一切都是一個全新的進步!

    你們覺得呢?談一談?

  • 4 # 家國陳懷

    只能說每代有每代的苦。我夫婦是60年代前後。

    50、60、70年代苦在青少年時代,吃不飽穿不暖,但成年時趕上改革開放,通過讀書改變命運,中晚年還好,先苦後甜;80、90及以後的,童年青少年幸福,但成年以後會比較苦,就業難生計苦,畢竟父母包不了一輩子,更苦的是他們大都是獨生子女,等他們成年及往後,他們要為至少四個長輩養老盡孝,先甜而後苦;我父母30年代,他們很苦,苦在中年及以前,但他們後甜,晚年幸福。子女多,不負責孫輩帶養,只負責享受子女孝敬。而我輩子女少,晚年還要負責孫輩帶養送教等一切。要說最苦,還是我們的爺爺奶奶輩,10年代及以前的,他們生在舊社會,長在解放初,去世在改革開放前或前期,他們大都壽不見長,可以說出生就苦,一生都苦,沒享過一天福。

    總結一下:10年代及以前的最苦,沒嘗過甜味;20—40年代的,少中成年很苦,晚年可能幸福;50—70年代的,童年少年苦,中成晚年可能較幸福;80及以後的,童少青年時幸福,成年以後可能會很苦。

  • 5 # 海闊雜談

    總體上來說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苦,如果一定要找個最辛苦的出來,那就應該是50年代了。當然,這主要是指物質上的辛苦。

    由於歷史虛無主義盛行,很多人瞧不起建國初的30年,覺得那個時候落後,國家窮,殊不知,今日中國之成就,都是那幾代人打下的基礎,是那個時代的人奉獻出來的,沒有他們,哪有後來的改革開放的基礎?沒有他們建立起來的成熟的工業體系和積攢下的本錢,美中國人會和你做生意?

    新中國成立是真正的一窮二白,百廢待興,中國經歷了西方列強的掠奪和瓜分,又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蔣介石跑到臺灣又捲走了大量的黃金。但是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中中國人不信邪,硬是白手起家。後來的抗美援朝又消耗特別大。50年代的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生的。

    三年自然災害和蘇聯要債等逼著中中國人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那個年代的人真的是信仰的力量和當家做主的自豪感而戰天鬥地,自力更生,為後人打下了一片光明的天地。

    日子艱苦的時候,全國都苦,毛主席也餓的身體浮腫,科學家也在極其簡陋艱苦的環境下鑽研奮鬥。

  • 6 # 林海雪原185164327

    與共和國一同成長的我們,見證了共和國

    的發展歷程,1958年大躍進年代,對我來說,在腦海中略有一些印象,只見大人們一天到晚都很忙碌,白天搞生產,成群結隊的人們下地幹活,中午放工休息時侯,人們都從自己家裡拿著碗筷去食堂打飯,大家飯後稍休息後,又接著下地裡勞動,不時有人還唱起了山歌,歌聲迴盪在田野和山谷間,十分動聽的歌聲,人們唱“人民公社好,光芒無限好“,有的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人們歡天喜地的勁頭十分高漲。

    每到傍晚社員們圍座在院子中間,那時沒有電燈,只有煤氣燈,但煤氣燈很亮很亮,好象和電燈光沒哈區別一樣,在煤氣燈光下,大人們在學習文化,有的用樹枝在地板划著字,那位女老師聽大人們說,是重慶大城市調來的老師,母親對我們介紹說"這位老師姓胡“,叫我們稱她胡阿姨,這個胡阿姨高高的身材,清瘦,教農民們的文化知識,有時教大家唱歌,那個時候山村可真鬧熱呢,經常有來村子上映幻燈片的(現在叫木偶戲罷了),什麼Ill劇團和宣傳文功隊,來鄉下為農民們演出,人們的精神文化是比較豐富多彩的,那時候文藝工作面向工農兵群眾,人們社會主義積極性空前高漲。

    可是好景不長,後來食堂也被吃垮了,人們精神好象也不如以前,不知什麼時候那位胡阿姨老師也不見了,這一切一切都在變化菁,後來到我們長大了,才知道那兩年缺少食物的年代,原來是自然災害,由於中國南方澇災,北方旱災所造成,加之蘇聯赫魯曉夫卡中國的脖子逼中國所欠下的債務,那個時侯主要是生活物資特別緊缺,後來聽說黨中央毛主席帶頭降自己的工資,連糧食標準只有24斤一月,毛主席競然連喜愛的紅燒豬肉都有7個月都沒吃上,周總理關切地勸毛主席吃點豬肉,毛主席反問道"你吃了嗎",這才將周總理的口給堵上,自已帶頭節約,毛主席曾經說道"中國這麼大,實際上不缺我吃的東西,如果我帶頭吃,那麼這些部長,省長,縣長們都可以吃,鎮長,村長們也可以吃,這樣的話,那我們還叫共產黨嗎"?

    中國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從互助組,到農業合作社,後來發展到人民公社,那個充滿激情的崢嶸歲月,幹部群眾一條心,大幹快上,全國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精神,全中國人民學習解放軍的光輝年代,天下工農是一家,軍民魚水情深,大力開展了侗雷鋒同志學習,向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同學習活動,學習王進喜一一王鐵人活動,學習勞動模範陳永貴,郭鳳蓮勞模的群眾運動一浪高過一浪。

    歷史的蒼桑歲月,充分證明中國人民,特別是50後,60後的人們吃的苦最多,70後稍次之,由於建國初,一窮二白,要搞國家基礎建設,科技嚴重缺乏,同時還要支援抗美援朝戰爭,總之,那個時候是苦了一些,但是鍛鍊了人們的精神鬥爭意志,大家團結在黨的周圍,以苦為榮,團結奮鬥,貧富差距甚微,大家有信仰,有毛澤東思想作為我們的信仰,增強了對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有了這種思想作為行動的動力,所以革命事業無往而不勝,這是對那個充滿光輝歲月的真實寫照。

  • 7 # 孟子湖畔一居士

    本人58年出生,正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小學開始又趕上文革,初中、高中都是在動盪中度過的。改革開放前,老百姓的生活確實比較艱苦,那時候年齡小,最期盼的就是過年,只有春節才能吃上一頓白麵餃子,即使是春節,全家人也不是都能吃上白麵的,老母親總是要做兩種,一種是白麵的給我們幾個兄弟姐妹吃,一種是地瓜面的,父母吃。一直到八二年我師範畢業,有了糧本,每月國家供應30斤糧食,才真正吃上了大米白麵,從那之後,老百姓的日子才真正好起來。

    50、60後這輩人經歷了太多的磨難,但是和我們的父輩比起來,我們還是幸運的,雖然生活比較艱苦,但是那個時代的人們的精神面貌總體還是向上的,“老三屆”的一代後來大多都成了共和國建設的中堅力量,吃苦耐勞、愛崗敬業、愛國愛黨是這代人的品質,他們在不同崗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回到題主的問題,要說辛苦,每一代人都有每代人的辛苦,即使到了小康社會的今天,年輕人就業、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等壓力山大,在某些程度上比父輩更辛苦,只有加倍努力,不斷拼搏進取才能使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苦奮鬥,只有不怕吃苦,努力工作,才能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美好,相信我們的後代的生活會超越我們,會越來越好!

  • 8 # 劉井隆

    我1953年出生在吉林省九臺縣,小時候經歷過大躍進,大鍊鋼鐵,吃大鍋飯,1960年我老家河北滄州鹽山縣,發生了自然災害。

    老百姓種的莊稼顆粒無收,很多人都投親靠友,出外逃荒要飯,這一年冬天,我爸年輕時的朋友,一家四口人從滄州鹽山縣來我家。

    我家住的是房產的公房,三間房住兩家,外屋每家一個鍋臺,一口水缸。裡屋是不到三米的一鋪火炕,冬天在屋地下面點著爐子。

    我家吃供應量,在那個年代沒有油水,吃糠咽菜也吃不飽。大人孩子都穿著帶補丁的衣服,夏天小孩光著腳,冬天大多穿著草鞋。

    家裡孩子多,睡覺的時候都是通腿睡,一家人蓋一床破被。我家來了四口人,吃飯睡覺都成了問題,一個禮拜就吃光了一月的口糧。

    從老家來的人,我叫五大爺五大娘還有二哥二姐。我爸我媽愁壞了,後來大人們想辦法,說能管他一家四口人吃飯,二姐就嫁給他。

    我爸的朋友在農村,有三個侄子都是光棍,老大40歲老二38老三35歲。他們哥三個人要“拉幫套”娶二姐一個人當老婆,二姐17歲。

    為了活命,為了一家人不被餓死,二姐出嫁了。這件事情是我小時候記憶最深刻的一件事兒,二姐結婚那天,我爸帶著我去參加婚禮。

    那時候的公交車都是敞篷大汽車,冬天人站在車上,下車以後走了18裡的山路,二姐嫁的那家人可能是滿族,回來的時候二姐送我。

    二姐踩著很厚的積雪,送我和爸爸到村口,她給我帶了粘豆包,還給了我兩元錢,二姐哭著和我說,兄弟,你千萬不要把我忘了呀。

  • 9 # 若智叟

    當然是50後苦了。身體需要營養的時候,趕上六零年捱餓;需要掌握知識的時候,趕上“文革”十年;需要找工作時候,又要文憑。就是想結婚吧,趕上晚婚和計劃生育。子女上學了吧,自費不包分配。可加火退休了,又趕上個“中人”。唉全是命啊!好在我們這一代人大風大浪都過來了。回過頭來一想,吃苦遭罪也許是人生的最大財富。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苦不苦,想起長征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也許只有我們這一代人的艱苦奮鬥,我們的子孫才會更加幸福快樂。

  • 10 # 語文萍

    50後、60後、70後你們好?你們談談,哪個年代的人最辛苦?

    讓我說啊,哪個年代的人也不容易,都挺辛苦的!

    一,吃飯:

    五六十年代生人,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經歷過生產救災,沒餓死活過來是命大。

    農民每人每人300多斤糧食,趕上春脖子長的時候,吃糠咽菜。我們老家產花生,但是沒有油吃,扒花生時偷偷吃一個花生仁,讓父母看見必須捱打。打嘴打手。

    農村人吃樹皮、吃花生皮磨的面,吃了解不下手……,受罪了!

    城市人吃供應糧,山東每人每月半斤油;山西每人每月三兩油;糧食按工種供應,居民每月30斤,粗糧為主。

    那個年代,不用減肥,因為缺吃少營養。在學校上學,吃不飽餓了買鹹菜喝水,學生都得了水腫,腿腫的一按一個窩!早操不上了操場改菜地,種了一片菠菜,頓頓飯喝菠菜清水湯。

    二,穿衣:

    布票供應。有錢也買不到布,因為都要票。定婚時,婆婆家給多少布票,沒有錢。那時候婦女不值錢,平均到不了一元一斤。

    小的孩子穿哥哥姐姐剩下的,穿爸爸媽媽舊衣服改一改,染一染,又成新的了,再穿上心裡也很美!

    我兒子是七十後,孩子上大學了,過春節時,我下狠心咬著牙給孩子買布做了一身西服,花18元買了一雙皮鞋,孩子穿上在床上走來走去,都不捨得下地走走,怕弄髒了。在鏡子前照來照去,高興的又蹦又跳!

    七十年代,我跟老伴隨軍去了部隊。我們兩個人每個月80元工資,那是富餘戶。我去學校,同事們都穿著補釘衣服,那時我想:老師怎麼還這個樣子?

    那個年代條件不好,但是人很容易滿足!

    三,經濟落後:

    在生產隊,掙工分吃飯。正勞力掙十分,到年底結算時,每個工分幾分錢,幾毛錢。一年下來不掙錢還要給生產隊錢,因為掙的工分太不值錢了。幾個勞動力也掙不出一家人吃喝。

    七十年代,生的熟的豬肉都是六七毛錢一斤,生的憑票供應,每人每月2斤。這麼便宜的肉也捨不得買!因為工資太低,一個月34.5元,真的不敢花,什麼也不敢買。

    買肉時託人買肥的,買板油,可以煉點油,供應那半斤油不夠吃的,豬油炒菜香。嗨!在那個年代,哪個年代出生的人活的都不容易!

    結束語:

    回憶回憶過去,物資匱乏,什麼也要票,什麼也不好買!掙錢少,什麼也不敢買!春節過後,看看一年剩下的100、150、最多200元錢,不捨得花去銀行存上,這就是一年的存款!那個年代,50後、60後、70後出生的人,哪個年代的人都活的很艱難,都不容易熬過來了!

  • 11 # 使用者思己過

    五六十年代的人面臨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缺吃少穿的最困難時期,人們即要興建十多年戰亂留下的殘局,又要為衣食住行奔忙,加上外敵虎視眈眈,那個時代的人們體力精神都很辛苦。七十年代的人經歷了十年文革之亂,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也少有起色,人們互相爭鬥,各樹派系,許多人都活在惶恐不安中,這個年代的人也不輕鬆。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土地承包,為了多打糧食,為了趕超世界水平,這個年代的人流的汗水不比五六十年代的人少,所以他們也是很辛苦的一代人。九十年代以後,人們的生活從質上發生了改變,不再為缺吃少穿發愁了,但面臨的是各種高銷費,住房問題,車貸問題,娶媳婦難問題都如大山一樣壓在年青一代人身上,他們不比五六十年代人輕鬆,他們心累,累的無處訴說,所以筆者認為:每一個年齡段的人都很辛苦,都不輕鬆,只是累的處境和目標不同罷了。我們五六十年代的人也應多理解,多體諒七十年代以後各年齡段的人,不要以老賣老,說年青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年青人也別嘲笑我們五六十年代的人沒腦子,出傻力,生活的年代不同,註定你在那個年代就得那樣活,這是社會大局,所以,不管是五零六零七零後,還是到今天的零零後,辛苦是必然的,要想生活,要想在社會立足就得辛苦,就得有擔當!

  • 12 # 丁姐臘梅

    50後,60後,70後,你們好,你們談談,你覺得哪個年代的人最辛苦?

    下面我談談我的看法。

    作為60後的我,我覺得最辛苦的應該是50後。

    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吃不飽

    50後出生的人,那時候吃不飽,吃了上頓沒下頓,不要說吃好面,好面就是現在的小麥面。那時吃的是紅薯幹窩窩頭。玉米麵鍋餅,野菜湯。

    特別是1958年,鬧饑荒。人們吃的是樹葉,野萊。

    2:穿不暖

    那時,不像現在,衣服鞋子都是買的。那時要紡花織布,衣服鞋子都是一針一線縫起來的。白天干農活,夜晚來紡棉。比現在辛苦多了。

    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爛了打上補丁接著穿。

    3:修渠挖河

    那個時候成天挖河,挖坑塘。記得小時候,我家住了幾個大姑娘,在我們這裡挖河。一天,一個姑娘不舒服沒有去幹活,我去她屋找她玩。

    4:拉土積肥

    我的堂嫂比我大十歲,她是50後,她說那時侯,冬天也不讓歇著,從地裡往坑裡拉土漚糞。每天拉個拉車子拉土。

    5:沒電

    那時也沒有電,紡花織布都是點一個小煤油燈,眼都熬的紅紅的。

    50後的朋友們,你們辛苦了。

  • 13 # 遊子的夢108

    謝謝邀請:個人覺得50年代出生的哪一代人是比較辛苦,同時也是最幸福快樂一代人,60、70後機遇比50後好些。慶幸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50年代建國初期,國家百業待興,從一個一窮二白貧窮落後國度開始社會主義建設,有老一輩革命家們付出了極大努力,作出了卓絕貢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革命精神值得學習。當年美帝國主義和西方列強對新中國進行封鎖。50那代人,從幼小年齡和兒童階段普遍缺乏營養環境下長大(潮汕地區人多田少,人均幾分地)。六二三年有多少人飢不裹腹,能存活下來已是幸運,童年的生活的艱辛還歷歷在目。

    六十年代少年時期是長身體長知識年齡階段,遇上六零年百年不遇大天旱,三年自然災害赤地千里,莊稼顆粒無收,有一些地方的人只能用野菜、樹皮、樹葉充飢(親歷者)。在三年困難時期蘇聯撤回專家,追租迫租,中國陷入極度貧窮時期,人們為了生存只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60年代初期上學讀書(部分)帶著籮筐去上學(家庭勞動任務打豬草),讀中學、高中階段遭遇一場史無前例文化大革命的動盪耗劫(高考取消),多少熱血青年錯失高考求學之路。在七十年代受制於(社會主義程序中產物)集體社會制度,年青人只能固守在黑土地上。

    跨入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風全民富起來,經過幾十年艱苦奮鬥50、60、70後也應該知足常樂,幸福著也快樂生活,享受科技進步為社會快速發展更加便利帶來紅利多看一眼。60、70後也是歷史進步快速發展見證者,現在還是可以為社會作貢獻,繼續發揮餘熱。

  • 14 # 深秋曲豆

    毫無疑問,當然是50後們最辛苦。

    我們新中國1949年10月才正式建國,50後基本上都是剛建國或建國不久後才出生的一群人,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中國人們的最典型代表。

    但凡年紀稍微大一點的人都知道,經過幾十年的抵禦外敵戰爭和內戰,我們的新中國完全是在一片戰後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可想而知,在50年代初我們的國家是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狀況。完全就是俗話所說的,一窮二白,幾乎什麼都沒有,完全要靠全體勞動人民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結晶去努力創造。

    而且,更為困難的是,在建國之初以及之後的較長一段時間內,西方列強對我們進行經濟封鎖,對我們的社會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給我們的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和改善帶來極大的困難。

    不難想象,出生在這個年代的一群人,生活會是多麼的艱苦。

    我的父母親是四十年代初期出生的人,他們是真的經歷過瞭解放前的苦日子的,也經歷過瞭解放初期的艱苦創業的日子。對五六十年代的生活狀況,他們是有發言權的。

    父母親經常跟我們說,五十年初期,人們吃不飽、穿不好是常有的事。人餓暈、餓倒甚至餓死,也是會經常發生的事。社會經濟水平很低,大家的生活都很差,國家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國家還很窮,人民也是不可能有富日子過的。

    那時候國家還沒有實行計劃生育,很多的家人生五個、六個甚至七八個孩子,但最後往往都不一定全部能長大成人,家家戶戶到最後走掉一個兩個孩子都完全屬於正常情況。

    為什麼會這樣?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缺醫、少藥、少糧食。大人孩子都一樣,肚子成天空空的,無法吃飽,而一旦有病,非常不好治療,尤其是稍微嚴重一點的話,就很容易丟掉性命。

    凡此種種,都是由那個年代的特點所決定的。因為畢竟建國不久,大量的困難和問題就擺在哪裡,任誰也沒有辦法迅速改變現狀,迅速讓國家、國民富裕起來。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儘管國家依然還是很窮,大家的日子也依然還是很難過,但國家也的確已經在慢慢發展,相比於五十年代來說,日子還是好了不少了。

    所以,對於題主問的作為50後、60後、70後們,哪個年代的人最辛苦,我的答案一點不含糊,50年代出生的人,日子最辛苦。

  • 15 # 退之317

    我的回答是沒有哪個年代的人不辛苦。每個年代的人辛苦是不一樣的,50年代出生的人在物質生活上是相當苦的,他們在物質生活上的缺乏較60後人時間更長。他們經歷文革、經歷上山下鄉,吃盡了物質生活的苦頭、遭遇了艱辛的洗禮;60後出生的人,一出生就遇到自然災害,遇到生活物質的匱乏,小時候他們吃盡了苦頭。50後正當生活好轉時,又遇到大面積的下崗裁員,又經歷了一次生活的洗禮。60後出生的,也經歷了下崗洗禮,但畢竟年輕,學東西快,適應的速度也快。70後出生的,遇到了國家的好機遇。他們在物質生活上富裕,但他們面對的是國家不再安排工作,自謀職業,自謀生路,壓力大,所以,他們在工作上是極辛苦的,他們的時代是講時間、講效率、講“經濟效益”的階段,工作上競爭激烈,他們的工作神經時時緊繃,非常辛苦。50後、60後小時候物質生活雖然艱辛,但他們的童年是自由的、幸福的,作業少,學習上競爭不激烈。70後出生的,學業壓力大,競爭壓力大,求學路上很辛苦。

    所以,50後、60後、70後,每一個年代的人都苦,只是環境不同,苦的型別,苦的方式不同而已!任何年代的人,來到這個世界,不可能是甜,都是辛苦努力後而改變為幸福的甜!從這點上說,辛苦是自然的,沒有誰不苦!

  • 16 # 一棵銀杏樹

    對此問題“50後,60後,70後,你們好,你們談談,你們覺得哪個年代的人最辛苦?”從70後的立場來看,其實那個年代都很不容易,各有各的艱辛和酸楚。但從壓力來看,70後的壓力比50後,60後相對要大的多,為什麼這麼說呢?理由如下:

    作為50後的人,也就是我的父輩類的人,那時候除了生活上比較辛苦外,別的到沒什麼?因為那時資訊還不發達,生活用品還很缺乏,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溫飽問題,只要能一家人吃個飽飯,就是最幸福的事。父母工作回來,等把飯做好,出門大喊一聲:“回來吃飯了。”我們就會一股腦,齊刷刷的全跑了回來,圍著飯桌說著笑著,把飯吃了,似乎從來沒有過憂愁,父母們最開心的就是能看我們吃上了飽飯,他們就心滿意足了。

    那時候,活的很簡單,也很純粹,父母也放心讓我們在外撒歡,也省的在家影響他們幹家務,我們在外開心的瘋玩,耳邊也可少些父母的嘮叨。雖然生活的很清苦,但活的開心,快活。

    60後同50後相對,就不那麼容易了,隨著時代與時俱進,生活越來越好,而60後正趕上改革的前夕,房子,也慢慢由住公房變成私房了,那時房子是最低價時,可時人的手頭卻沒有什麼錢,但是咬牙買的,後來都偷樂瘋了,夢中也可以笑醒,後悔沒有多買幾套,生活好了,經濟壓力也大了,時代進步太快,讓60後有點目不暇接,跟不上趟的感覺。

    60後活的就沒有50後那麼純粹了,滿腦也變成了,該如何讓自己生活的更好,有了壓力,也就有了動力,因此很多60後用他們的能力證明了自己,成為70後眼裡的“大亨”,羨慕不及呀。

    70後,怎講呢?也許是小時候的無憂無慮,開心快樂吧,就讓他們到中老年還享不了清福,還得奔忙,時代變化太快,很快從資訊時代變成了網際網路時代,生活越來越好,過去讓50後想也不敢的事,在70後全實現了,住高樓,出門有私家車,這也讓70後的壓力倍增呀,房子一天一個價,辛苦一年有的還不夠買個“衛生間”,孩子也從單一的上學,變成各種興趣班,補習班,看著自己一年到頭辛苦賺來的錢,就這樣從眼前溜走,無法呀,為了孩子不輸與別人,咬牙也得交,就這樣,孩子的將來還不知怎樣?

    70後的經濟壓力要大於50後,60後,也可以這麼樣,以後一代比一代壓力要大,因為人的思維在同時代賽跑,否則就可能被時代拋棄。要想過的好,必須不斷努力,不斷提升自己才行,對辛苦來講,都一樣,時代不同,所追求也不同,但都是懷著美好的希望,辛苦著,勤勞著………。

  • 17 # 竹影臨風

    50後的人雖說全國解放了,然國家正處在一窮二白的時代,百廢待興。經歷過58年,60年的自然災害,是餓著肚皮長大的一批人。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起雞叫,睡半夜。八兩糧一天的艱苦生活,不旦沒有使他們喪失勞動的信心,反而激發了他們敢於天鬥地的勇氣。鑼鼓喧天去生產,紅旗漫卷在山邊。雖然辛苦,但精神層面的壓力是非常小的。前面有紅旗指引,後面有政府撐腰,無窮富之爭,無攀比之心。可謂苦中有甜。

    6O,70後,雖說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有飯吃,有學上。可碰上改革開放的大潮,乘上了飛速發展這輛日有千變的歷史快車,滾滾而來的各種衝擊應接不暇。農業的轉行承包,工人的連續下崗,使這代人的精神和體力受到了雙層的損傷。任何事情,都得獨擋一面,沒有退路,即使再有多麼的疲憊就得緊步跟上,否則就成了時代的逃汰品,使人哧之一鼻。奮鬥半生,進入遲暮之年,上有老人需照顧,下有兒女需成家,特別是在這經濟騰飛的時代,又恰逢這樣尷尬的年齡,養老太早,幹活太老。無可適存,身心俱疲,使人嚴生無耐之心。所以說60,70後最為辛苦。

  • 18 # 91763852

    我是50後的,父母都在礦山工作,家屬區就離農田幾十米遠。那個時候的生活條件非常艱難。我只有倆兄妹,我是“老大”,當時也算是獨苗吧,我父親40多歲才有我。我9歲那年(1964年),父親退休了。那個年代,獨苗可是父母的心頭肉,應該得到父母的寵愛,可是!那種寵愛沒能享受的到,反而要做很多的家務,8歲起就開始挑熱水回家,那條路足有7、8十米,而且中間還有個斜坡。有一次挑熱水不小心,跌倒了,燙一腿的的水泡,過了好一陣子才好,打那以後就不用我挑熱水了。但是,其他家務也免不了。夏天去兜魚(塘蝨魚),一去就是大半天,中午就在付近的小賣部買一瓶汽水和兩隻餅充飢,下午兩點多三點才到家,每次回來都滿滿的一簍塘蝨,一次吃不完,就養著,死了的就晒乾。冬天要上山砍柴割草。晚上就是我們的世界了,一幫同齡人在球場玩,現的很開心!就這樣,一年復一年,我的童年就這樣子渡過了!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很開心,不像現在的“童年”,家務什麼都不會,還出現了某些熊孩子!唉時代變了,現在的孩子都已成了小皇帝了!我們那個年代須然艱苦,但是我覺得比現在的孩子幸福!

  • 19 # 可可我可我不要可我不

    最苦的應該是432,唉,這兩位是11年的

    我聽他們說吃觀音土,吃樹皮,吃草根,是我媽媽吃個飯,還是我奶奶吃的?

    反正我沒有吃過(҂⌣̀_⌣́)

    我記事的時候,我想吃石子饃,實炸不是這個事柿子 我媽媽罵我,我姐姐也罵我,她說我們吃過的東西

    我燃著我奶奶給我做,我奶奶給我做了一口,我吃著還有點味道

    我寄四少,我們老家有錢人都不吃玉米棒了

    他們一天吃大米麵條,豬肉豬皮肥肉都給狗吃,我是73年

    雖然我家的條件比他們有錢的人要差一點,我沒有吃過樹皮,也沒吃過什麼頭,啊,山上的野果子都很少吃

    一個村的人,一塊幹活,早上很早誒,晚上黑了才回去

    我們一個村八個隊吧!

    我們是我們隊的土地最好,不知道,就是我們隊裡的甜很多,就這個

    呀,好像他們說五隊六隊七隊沒有填,全部是山坡地

    這多少年後我才感覺出來還是這個

  • 20 # 高山小路

    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是最辛苦的一代人。同時也算是很幸運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那個時候新中國剛剛建立,國家正是處於戰後初建,百廢待興,一窮二白,十分貧窮落後的狀態下,全中國人民在黨和政府的號召下,既要節衣縮食,勤儉建國,抽調物資,動員一切力量,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保障支援北韓前線志願軍作戰。又要艱苦奮鬥,搞好國家的各項建設和工農業生產。必定影響那個年代出生的,成長中的,童年和青少年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經歷過貧窮落後,無可奈何的艱難困苦時期。

    如今,中國的發展和建設,在全國各族人民和無數科技人才的努力奮鬥中,取得了驚人的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穩步提升,正在邁向全民小康生活,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行列。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們,正是趕上了祖國發展從無到有,由慢到快,由窮變富,由弱變強的,國強民富,全民幸福的時代列車。雖然說這代人已步入中老年行列,但是他們為國家各項建設,為集體發展壯大,為家庭生活幸福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為後代打下了豐富的物質基礎,留下了艱苦樸素,勤勞勇敢,奮發圖強的寶貴的精神財富。現在終於過上了先苦後甜,太平盛世的幸福生活。很多人五十年代的人,現在是有一份熱,發一份光,繼續為社會和家庭作貢獻,人們不會忘記他們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和慄米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