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龔斯特

    這是一個老問題,也是一個新問題。

    大致來說

    1、你得喜歡讀書,而且不是隨便翻翻的附庸風雅,而是比較淡定地願意坐下來。

    2、你得有專注力,其實也就是定力,青燈黃卷,一定是做研究者的宿命,這在稍微成名之後更重要。如果你是人來瘋,喜歡燈紅酒綠,特別願意跟人打交道,往往是三分鐘的熱情,那最好不要做研究。

    3、你得有讓你閒適或者比較淡定的資本,就是生活壓力不要太大,至少不要靠做研究的收入來養活家人。

    4、其實是最重要的,你是否有做研究的潛質,舉一個例子,如果你看了一本書,或看了幾本書,讓你寫一個書評,你基本上把內容複述一遍,提不出什麼有趣的角度,或者甚至不太能知道如何提問,如何與作者嘗試對話,那可能也不太適合研究。 圈內人更願意用問題意識這個詞,不過說實話,對於入門的人,這個詞有點虛。 這跟是否聰明無關,跟你的思考方式有關。

    偶然想到,似乎如果這幾點都不滿足,可以勸退了,讀到碩士,就不要再霸王硬上弓了,我指的上博士。

    1、一心想掙大錢、渴望儘快致富的人,還是別去做科研的好。

    有些人受了“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一傳統觀念的誤導,誤以為念書多了就理所當然地會榮華富貴。其實,即便是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吃科研這碗飯的人,大多數也就是中產階級水平。其收入仍然會不如經商、公務員和在企業公司裡的白領。日本的一位教授就曾經半開玩笑地對我說過,“(在日本)Professor is nothing”。一位年輕的美國教授曾經對我說,做教授的動機絕對不是為了金錢。即便是你含辛茹苦地拼搏到了正教授的位置,跳出圈子一看,在你的同齡人中,比你收入多的人肯定不會在少數。而真正能夠將科研成果商品化、透過科研來致富的人恐怕還是鳳毛麟角。“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坦蕩地追求財富應該是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2、吃不了苦、耐不住寂寞、屁股坐不住板凳的人,不適合做科研。

    科學研究很顯然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勞動。國外的教授在獲得終身永久位置之前,許多人週末都要去加班工作。做研究自然是少不了冥思苦想,所以夜不能寐是常有的事兒。做學問除了“學海無涯苦作舟”之外,好像也不應該有什麼捷徑可言。卡爾-馬克思說過:“在科學上面從來就沒有什麼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那崎嶇小路攀登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也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是否還曉得這段名言。

    3、智力平平、缺乏創造力的人,做科研會很累。

    想象力和理解力是在科學領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科學的圈子裡可謂精英薈萃,山外有山,高智商的人比比皆是,智力的競爭激烈而殘酷。科學研究的核心事件是要創新,是智力打拼,而且是沒完沒了。如果只是會follow別人,連起碼的、舉一反三的能力都沒有,或許去幹別的行當會更輕鬆愉快些,活得悠哉些。

    4、對科學發現壓根兒就沒有什麼好奇心和興趣的人,還是不做科研的好。

    科研活動的本質是探索未知世界,弄清楚其中的奧妙。如果沒有好奇心驅使,僅是靠來自於外界的壓力,很難保持長久不衰的動力,這顯然也是非人性化的。記得曾經有位外國(學醫的)科學家,博士畢業後先是去了醫院工作。幾年以後,他便覺得很無聊,因為每天的工作週而復始地重複,沒有新意,讓他感到乏味和不夠刺激。後來,還是回到了大學去做研究(當然,可能收入會被打了折)。人的好奇心能夠得到滿足是很快樂的,但那或許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需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拒絕服兵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