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答案
自知,自勝,通明天地,內強為聖,須臾不離其宗;
於是,就可以靜則為聖,動則為王;
此謂內聖外王之道。
這也就是《道德經》第三十三章所說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進一步闡述了聖王之道: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有玄德則內聖,聖人以玄德澤之於天下,則外王。
得此道者,就可以行王道之治,使天下王道長久。
我們中國的文化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經世致用。
中國文化裡,對最高統治者的要求,就是要有道。
也就是說,要求國家的統治者先得是一個聖人,當他成為聖人之後,就要以道立教,教化百姓,這要求他還要得是一個王,有權教化天下。
所以,對於聖王來說,先內聖,而後虛以待物,靜以待時,時至必動,動則必成,成則王天下,為天下帶來持久的穩定、發展和和平。
難麼,對於一個普通的人來說,具體該怎麼做呢?
聞道,學道,行道,抱道不移。
入道之門:
正 靜 明 虛
先有正,才有靜,有了靜,才有明,有了明,才有虛,有了虛,才見道,這便是入道地圖。
如果連人都不正,還談什麼道,還談什麼內聖外王呢?
基本原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無不為。
這裡一定要注意,無為只是方法和途徑,不要把重點放在無為上,無不為才是目的。
雖然這裡說的內聖外王,語境是整個天下,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自己就是一己之身的君主,自己也是自己家庭的管理者。
如果不能內聖外王,治理好自己的身體,其代價,就是自己不能得享天年;
如果不能內聖外王,領導好自己的家庭,其代價,就是家庭不能長盛不衰。
所以,內聖外王,對於普通人來說,就是先明道,而後不妄為。
先有道,在這樣的指導下,掌握治理好自己身體的方法,並持之以恆,讓自己保持長久的健康;
先有道,在這樣的指導下,掌握好經營自己家庭的方法,並堅持不懈,讓家庭和睦,興旺發達。
這就是內聖外王之道,對於普通人的價值和意義。
先說答案
自知,自勝,通明天地,內強為聖,須臾不離其宗;
於是,就可以靜則為聖,動則為王;
此謂內聖外王之道。
這也就是《道德經》第三十三章所說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進一步闡述了聖王之道: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有玄德則內聖,聖人以玄德澤之於天下,則外王。
得此道者,就可以行王道之治,使天下王道長久。
內聖外王我們中國的文化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經世致用。
中國文化裡,對最高統治者的要求,就是要有道。
也就是說,要求國家的統治者先得是一個聖人,當他成為聖人之後,就要以道立教,教化百姓,這要求他還要得是一個王,有權教化天下。
所以,對於聖王來說,先內聖,而後虛以待物,靜以待時,時至必動,動則必成,成則王天下,為天下帶來持久的穩定、發展和和平。
難麼,對於一個普通的人來說,具體該怎麼做呢?
聞道,學道,行道,抱道不移。
入道之門:
正 靜 明 虛
先有正,才有靜,有了靜,才有明,有了明,才有虛,有了虛,才見道,這便是入道地圖。
如果連人都不正,還談什麼道,還談什麼內聖外王呢?
基本原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無不為。
這裡一定要注意,無為只是方法和途徑,不要把重點放在無為上,無不為才是目的。
雖然這裡說的內聖外王,語境是整個天下,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自己就是一己之身的君主,自己也是自己家庭的管理者。
如果不能內聖外王,治理好自己的身體,其代價,就是自己不能得享天年;
如果不能內聖外王,領導好自己的家庭,其代價,就是家庭不能長盛不衰。
所以,內聖外王,對於普通人來說,就是先明道,而後不妄為。
先有道,在這樣的指導下,掌握治理好自己身體的方法,並持之以恆,讓自己保持長久的健康;
先有道,在這樣的指導下,掌握好經營自己家庭的方法,並堅持不懈,讓家庭和睦,興旺發達。
這就是內聖外王之道,對於普通人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