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Geer吉卟

    在《三國演義》劇作中,“擁劉反曹”是一個明顯的主題思想傾向,這一思想傾向對整部作品的故事走向有重要的影響。

    “擁劉反曹”對以劉備為中心的集團中的人物進行主要地描寫和歌頌,而對以曹操為中心的集團的人物則進行鞭撻。

    我們知道《三國演義》寫得很清楚:“擁劉”,主要是因劉備“仁慈愛民”;“反曹”,是因曹操”奸詐害民”。

    作者的最終目的便是提倡“仁政”,反對“暴政”。這其實是反映了廣大人民對仁君的期望以及對暴君的厭惡。作者從不同角度剝開了形形色色的封建統治者的醜惡嘴臉,特別是對曹操這個陰險的角色的揭示是透骨的,如對“殺呂伯奢全家”“夢中殺人”等情節的描寫。

  • 2 # 儒姐在北京

    1、《三國演義》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說中的劉備就是“仁”的代表,關羽是“義”的代表,張飛是“勇”的代表,諸葛亮是“智”的代表,趙雲是“忠”的代表等等。劉備是小說裡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國文化精神中“仁”的體現者。

    2、《三國演義》透過魏、蜀、吳三國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發展規律。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是為了總結歷史的興衰規律。或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種歷史迴圈論或是宿命論的思想。然而,至少從《三國演義》中所說的“週末七國分爭”至清代,這一規律還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3、作品自始至終貫穿著“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體現了人民群眾擁護明君、嚮往和平和憎惡暴君、反對動亂的願望。小說一直把蜀漢作為中心來描寫,尤其是透過劉備這位仁君的形象和諸葛亮這位賢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擁劉反曹”的主題,表達了人民群眾的願望。

    作為蜀漢對立面的一個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說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徵,作品正是透過對這一人物的針砭,體現了人民群眾憎惡暴君、反動動亂的願望。

    4、作品透過“桃園結義”的故事,極力宣揚了劉關張的義氣,從而表現出明顯的“信義”思想。小說一開篇就是“桃園三結義”,“義”這一思想也就自始至終貫穿於整部作品之中,尤其是透過關羽這一形象,典型地宣揚了“義”的思想。

    作品中還多處表現了關羽的忠義性格。實際上,作品中突出表現的正是關羽“義”的一面,關羽在《三國演義》中是作為一個“義”的典型而出現的,“義”是關羽性格的基調。可以說,《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是“義”的化身,是中華民族精神當中“義”的人格化。

    5、作品透過三國之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種事件,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歷史上各種鬥爭的經驗和智慧。《三國演義》中描寫了一大批智慧型的人物,比如蜀國的諸葛亮、龐統、徐庶、姜維,魏國的曹操、司馬懿、苟或、鄧艾,吳國的周瑜、魯肅、陸遜這些智慧型的人物。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作者用力最多、傾注感情最深,也是作品中佔用篇幅最大的一個人物,因此,有人說諸葛亮才是《三國演義》的真正主角。這也明顯體現了作者羅貫中的鄉土觀念。實際上,作品中的諸葛亮是作為一個“智”的典型出現的。

  • 3 # 齊伯山俠客

    擁劉反曹

    1、 擁劉反曹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現;

    2、 擁劉反曹思想的形成:四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的,羅貫中繼承並將它熔鑄到了作品中,毛宗岡在修改時又加強了它;

    3、 擁劉反曹的內涵:反映了人們對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對暴政的意願;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統思想的反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破洞牛仔褲很受年輕女孩喜歡?是流行時尚還是對時尚的褻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