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馬丁林2

    “說明愛因斯坦和他的相對論只能是‘相對正確的’,也說明舊有的科學正規化一定會被接近絕對真理的新科學正規化所證偽和顛覆。這就是科學的責任和終極目標。”

    到底存不存在一種“絕對真理”?又或者,正如問答之提問:“量子不確定性和非局域性背後,是否存在更深刻的真理?”如果存在,從科學正規化演變之角度,這意味什麼?個人認為,這意味愛因斯坦持續一生都在努力追尋的“大統一理論”(或他想了解的“上帝的心思”)。

    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與確定性相對,隨機性與機率性)和非局域性(與局域性相對,又稱非定域性)本質是一回事。非定域性指的是某個或某組量不確定在其定義範圍內更小的確定範圍內之性質(參考百度),例如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規定任何物理效應(物質與能量之運動速度變化或系統之物理化學過程產生的相變等)不可能以大於光速之極限速度傳遞(這是定域性)。但是,海森堡之“不確定性原理”(又稱“測不準原理”)則揭示亞原子粒子之運動不遵從這一定域性,我們無法同時精確地測量粒子的位置(軌跡)和動量(速度),位置越精確,動量越模糊,反之亦言。同時,由於量子行為在未被觀測者測量之前,其運動狀態可以處於多重疊加態——由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羅意所創立)所決定,即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平面波或孤立波(駐波)的多重疊加態,這就是今天的量子計算機之運算原理。進一步地,薛定諤由此創造了著名的“薛定諤的貓”——“既死又活的貓”,也形象地說明量子行為這種非定域性之疊加態(月亮不看她是可能真的不存在)。針對德布羅意、玻爾、海森堡、薛定諤等量子物理學先驅在非定域性行為觀測所發現的“量子糾纏”現象,愛因斯坦始終不相信這種“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他甚至認為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於是,愛因斯坦與物理學家波多爾斯基和羅森一起提出了著名的EPR悖論或佯謬(由Einstein-Podolsky-Rosen paradox三位物理學家名字開頭的字母組成)。這一悖論涉及到如何理解微觀物理實在的問題。愛因斯坦等物理學家認為,如果一個物理理論對物理實在之描述是完備的,那麼物理實在的每個要素都必須在其中有它的對應量,即完備性判據。EPR 實在性判據包含著“定域性假設”,即如果測量時兩個體系不再相互作用,那麼對第一個體系所能做的無論什麼事,都不會使第二個體系發生任何實在的變化。人們通常把和這種定域要求相聯絡的物理實在觀稱為定域實在論。最終,由“貝爾不等式”(一個有關是否存在完備局域隱變數理論的不等式)證明量子糾纏的完備性而結束愛因斯坦與玻爾的論爭。這也就回到本文的開頭所引述的環球科學最新文章的論斷:量子力學經歷80多年的觀測資料與實驗資料,證明愛因斯坦的定域性實在論被徹底否定。

    透過上述粗略的量子史話回顧,我們已經清楚不確定性與非定域性問題的關聯性及其完備性。但並不等於說,量子力學至此為止已抵達真理的全部。儘管量子力學的標準模型目前已統一自然界的四種相互作用力除引力以外的三種,即已統一了電磁力、強核力(強相互作用力)和弱核力(弱相互作用力),但離統一目前所發現的四種相互作用力之“大統一理論”(又稱GUT或“終極理論”)還非常遙遠。可喜的是,目前物理學的前沿超弦理論、全息論、多宇宙論以及圈量子引力理論等都在致力於將愛因斯坦的引力統一於GUT之架構中。而物理學致力於尋找的這一終極性理論,就是問題中所謂的“更深刻的理論”。也許,科學真理永遠沒有最深刻的真理,只有更深刻的真理。因為,以人類目前的智慧極限而言,就連世紀天才愛因斯坦或霍金,也無法猜透“上帝的心思”(愛因斯坦語)。

    2018.12.28上午於工作室,2018.12.29下午修正

  • 2 # 宇宙譜

    何為量子:動態規模。以自生創生環境為背境,一切型皆是相,互為平衡為自洽,為平衡而顯型,型生型滅都是被動所為,都是環境造化,是一定規模顯相的不定根源,根外根內還有根,打破局域依然是局,度規之變而以,型生型滅界線而己。量子無定型無定態,建立力學體系,一是環境度規,二是區域平衡與區間平衡的相對存在和統一。(本文原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七夕想起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