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秀才說歷史

    唐代宗年間,吐蕃政陷唐土隴右之地,逼近京畿重地長安!當時的西川節度使高適禦敵不利,是松,維,保三州相繼落入西戎之手!當時做為一代詩聖的杜甫,逢巧雲遊川地,被閒在了四川。因不滿高適指揮無度,無所作為,為此造成敵寇猖獗,民生疾苦,人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杜甫憤悶之餘,而疾筆賦詩三首!譏諷權臣高適無能誤國,禍國殃民!《天命》,《征夫》,《西山》!鞭撻了權貴低能遇腐,造成國土失於外戎,淪陷地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當時吐蕃人大舉進犯,除上述三洲相繼淪陷外,新築之城雲山亦陷落敵手。

    秦,河,鄯,洮,岷等洲都危在旦夕!大唐江山有大廈傾覆之危。詩人心急如焚,憂國憂民計程車大夫情懷,鬱結於心。

    杜甫心懷悲傷,無法自執,對國家興亡之擔憂,黎民百姓悲慘現狀之憐憫之情,以寫詩的表白方式,表現了出來。

    展現了對國家與黎民百姓的熱愛與憂慮。同時對腐敗的官僚體系,與不作為的昏官庸吏,進行了抨擊與筆伐。展現了文人雅士的氣節與胸懷。

  • 2 # 播玉齋

    未人讀史不多,這類問題實非本人所長。僅就此問談談我個人的看法,拋磚引玉吧。

    關於吐蕃之亂中高適的表現,我查到的資訊並不多。《舊唐書》也就是“松、維、保三州為吐蕃所陷,高適不能救”寥寥幾字而已。僅就字面推測,高適肯定是救了,或者盡力了,結果當然是不成功的。從高適後來的境遇看,這不但沒有使其政治生涯遭受打擊,蜀州之後反得升遷,調至中央任職,由此可見朝廷也並沒有因此降罪高適,應該對其鎮蜀之功還是比較認可的。

    朝廷官方的評價若如此,“詩聖”本人又會對此事有何看法呢?杜甫在此寫下許多詩篇如《王命》、《征夫》、《西山三首》等等,對當時戰爭的慘狀和民生的艱難有詳細的描寫。也有人據此認為杜甫對作為統帥的高適產生了質疑,但我認為不應該完全這樣理解。不滿或許是有的,質疑則未必一定有。

    首先,杜甫其人作為文學家其能力和成就都是勿庸置疑的,但其在政治和軍事方面的能力和見的是十分一般的,這一點從其仕途可以得到印證。這點也是由其性格所決定的,杜甫為人仁厚、善良,傳聞他連自家養的雞都不忍心殺而放生了,這麼善良的人寫下那麼多關心民生疾苦的詩也就順理成章了。但這種性格也決定了他或為良吏,難做高官,引兵拒敵、浴血沙場更是勉為其難。

    其次,回到前面所說的幾首詩。事實上面對危局,杜甫本人也無良策,而只能寄希望於朝廷的救兵,“慟哭望王官”而已。自己若沒有信心和能力做得更好,又有什麼理由質疑別人做得不好?更何況那個人是自己的摯友?

    再者,杜甫這個人是十分重感情的。下面就這點把杜甫與高適做個比較。青年時期的杜甫就和李白、高適三人結伴遊歷,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而高適在平定永王之亂後對曾是摯友的“叛逆之臣”李白絲毫不念舊情,法外施恩,最終使李白流放夜郎,可見其對政治的敏感和立場。而杜甫卻為了給自己倒臺了的“老上司”房琯上書求情而被唐肅宗直接從其人生最巔峰的左拾遺位置上貶為參軍,其仁厚和政治覺悟可見一斑。而有人作過統計杜甫一生寫為高適寫的詩有將近二十首之多,甚至比寫給自己“偶像”李白的詩還多。可見高適在杜甫心中的位置。杜甫入蜀以後正是在高適的照顧下才渡過了晚年最安穩的一段時光。這一時期二人的關係還是十分不錯的,二人詩中也可見相互唱和的作品。這樣的杜甫面對如此的高適,又有什麼理由質疑和貶低呢?

    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上只是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分析和判斷,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一次面試是什麼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