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北嘯天

    一、物質條件所限。茅臺還是7.8元一瓶的時候,大概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這個時間點是剛剛改革開放,無論是工資還是物質條件,想消費一瓶茅臺,還是有些困難的,那個時候的工資,哪怕是雙職工家庭,也比較難以存下錢,更別說有額外的財力去消費。

    二,產能所限。80年代初期,茅臺產品大概在1000噸左右。比起現在的5萬噸產品,那就是毛毛雨。並且,當時的茅臺還是配給制,就是說,基本上不在市面流通,那麼就是說,1000噸的產量一出來,像撒芝麻一樣撒出去,幾下就沒有了。更別說普通市民想買到。所以,絕大部分人,儘管知道茅臺是好酒,但是見都見不到,更別說能嚐嚐,培養喝茅臺的習慣。

    所以總結上面這兩點,就一句話,一就是窮,二就是想買都買不到。而醬香型白酒就那幾個品種,所以談不上喜歡不喜歡。

    下面再來回答第二個問題,為何現在都來搶著喝

    一、消費能力確實提高了。經過這麼些年的發展,大家的消費能力其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而隨著茅臺的產能擴大,市面上流通的茅臺也越來越多,而大家也都想喝一些好酒,所以,類似茅臺,五糧液這些高階高度數白酒,自然就開始走俏了。

    二、消費時尚的引領。國家三令五申,就是政府在招待的時候,不得有茅臺。其實這也闡述了一個事實,就是政府官員在這個之前,其實也是茅臺酒的一大消費主力,而這部分人群,往往對消費風向有很大的引領作用,所以,有面子,有檔次就作為最優考量了。

    三、茅臺的投資屬性。儘管現在每年有5萬多噸的茅臺產量,但是,真的在市面流通的又有多少呢,更多的還是被很多買家買下來去收藏,或者等升值,或者放置幾年以後再慢慢喝,享受時間帶給茅臺更佳的口感。越緊俏,就越去買,越囤貨,就越貴,這不正是大多數中國人的心理嗎?茅臺就能很好的滿足大家的這個心理。

    中國本身就是一個白酒消費大國,茅臺,五糧液這樣的高階白酒,應該說,市場不會小,年輕人喝紅酒,年紀大了喝白酒,可能就是不同的人生階段對酒的追求不同吧,真的是酒如人生。

  • 2 # 一棵海棠樹

    如果用噴子的觀點來講,很簡單,會歸咎於一句話就是人性賤。這其實是一種非常淺薄的觀點。

    涉及到商品的價格和市場的消費追究起來是非常有意思的,如果研究透了,可能對自己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思維的梳理。

    首先,茅臺7.8元的時候,放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其實也是一個高消費的價格。這個價格應該是在80年代初期,我記得那個時候父母親的工資可能也就是幾十塊錢,首先要填飽肚皮,能喝茅臺的一定是少數之少數。有時候看穿越小說,我也懊悔,如果我能穿越,我一定會鼓動父母親節衣縮食,買上幾瓶七塊八的茅臺酒,到今天這樣的茅臺酒,可能就值很多很多錢。但是仔細想來,這其實也是不切實際的,放在當時的環境下,吃飽穿暖活下去可能更重要。

    其次,在不同的市場階段,或者說在社會不同的發展階段,對商品的要求其實也是不一樣的,大家追逐的東西也不一樣。30年前買肉的時候,最怕買的是瘦肉,最希望買的是肥肉,肥肉油水大,即便那個時候的瘦肉比現在好的太多。今天大家都不願意吃肥肉,所以瘦肉比肥肉暢銷。六七十年代,普洱茶是最便宜的茶,賣不過綠茶,賣不過花茶,而且市場不認古樹茶,因為味道太重,更喜歡良種茶,滋味清香。你給誰講普洱茶刮油去脂,講普洱茶未來能夠大幅升值,沒有人會相信。但是當時誰要是家裡存了幾十片茶,只要保管的好,到今天也是價值不菲。

    回到茅臺酒來說,放在以前也是好酒,但價格貴,普通的酒幾毛錢一斤,換句話說,一瓶7.8元的茅臺酒,足夠換成幾十斤普通的散裝白酒,辦一場宴席。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其實任何東西能夠受到追捧,特別是入口的東西一定有它獨特的內在價值,經受得住時間的檢驗。茅臺酒如果內在品質不行,僅僅靠營銷手段是維持不住的。這就像巴菲特的投資理論,做長期投資,要看一個企業的內在價值。但願茅臺酒能夠經得住這樣的市場檢驗。

  • 3 # 世界漁樂資訊

    作為一個生活經驗豐富的人,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菸酒茶這些,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的利潤和附加值?其實,很簡單的一個道理:人家在乎的不是菸酒本身,而是身份和麵子。

    換一句話說:如果賴茅或者二鍋頭,能夠像茅臺一樣,

    作為高階的酒水被大家認可,社會主流也認為賴茅或者二鍋頭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那麼,這兩個也會被大家搶著買來喝。

    這個,從心理學上來講,就是從眾心理,就是頭羊效應。

    其次,茅臺酒七八元一瓶的時候,本身就有很多人喜歡,是老百姓。紅軍長征時候,經過茅臺鎮,就大量購買,

    原因很簡單:便宜、容易驅走疲勞、度數高比較過癮,甚至可以傷口消炎,

    當時,社會有身份的人喜歡的是小黃酒,度數比較低、口感比較好。

    後來,很多高階幹部都比較喜歡茅臺,這酒才慢慢有了知名度,被全中國人民接受。

    說白了,人家喝的哪裡是酒,那叫歷史,那叫情懷,

    至於現在麼,純粹就是為了面子,蹦個場子罷了,

    以前百姓喝的成了有錢人專屬,

    想一想,也是悲哀吧!

  • 4 # 問道茅臺鎮

    謝邀。茅臺酒7.8元/瓶時,是不是像題主問的有很多人不喜歡,我不知道。現在是不是又像題主說的是搶著喝,我認為這種說法也未必準確。但茅臺酒現在按我的觀察和理解確實是供不應求現象級的產品了。

    只不過不是搶著喝,而是搶著囤或是送禮,買酒的絕大多數都不喝。題主說的茅臺酒賣7.8元一瓶時,我記得那時是由國家核價制定的價格,也是中國剛改革開放的80年代初期,一切都處在百廢俱興階段。不要說茅臺酒,就是很多人們剛需商品,也是按計劃供應。

    總之,我是認為茅臺酒現在受歡迎不假,但也要戒奢戒躁,不能有絲毫懈怠,不然就像在茅臺酒之前市場排名第一的是五糧液,五糧液之前是汾酒,未來是不是有趕超茅臺酒的產品出現一切皆有可能。大浪淘沙,優勝劣汰。每個人都有夢想,我們的夢想就是讓天下想喝好酒的朋友都能喝到喝得起好酒,喝出健康來。元老院,一款歷經歲月陳釀發酵,為感恩銘記而釀造的產品,希望通過努力,能夠得到大家更多的關注和鼓勵,讓我們早日實現夢想,謝謝。

  • 5 # 和在水裡的石頭

    你這個提問是偽命題,把問題拆分開,首先茅臺酒7.8的時候,喜歡喝醬酒的依然喝醬酒,只是選擇不起茅臺而已。其次,現在醬香熱更多的是炒作而已,中中國人喝酒除了一些資深酒鬼有強烈的香型喜好外,更多的是跟風,汾酒、五糧液、茅臺都有當老大的資歷,代表香型就有清香、濃香和醬香,除了這幾種領頭羊外,以孔府家、孔府宴和泰山為代表的山東酒也風光了5年多,風靡大江南北。前幾年的江小白以及現在的各種網路光瓶酒誰都不能說就不能是下一個風口,只是在等資本佈局而已,就像現在的醬香獨大。所以說,喝某種香型的酒並不單單是由價格決定的,還有地域、情懷、故事和跟風。

    說回你的提問,茅臺7.8的時候,酒友們喝的多數依然是價格低的二曲,升級到大麴酒都是家庭條件尚佳的土豪了,現在依舊,不管現在醬香酒炒的多好,消費量大的仍然是牛二為代表的價低、口感佳口糧酒。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存些自己喜歡的酒,存個3、5年,降低些酒精刺激感的是酒客,把炒熱的醬香酒當成投資品,放到庫房裡存著,就要時刻關注風往那邊吹,千萬小心,不要當最大那茬韭菜。

  • 6 # 酒醉的餘生

    回答這個問題,應該對中國的白酒文化、地理和歷史有一個大概瞭解才能準確回答這個問題。中國白酒的歷史是從元代開始,蒙古人把蒸餾技術帶入中國,北方地區,天氣乾冷,主要農作物是高梁,加上蒙古傳來的釀酒技術深得俄羅斯的真傳,所以在中國北方地區,慢慢發展了中國清香型白酒,北緯30度線上下的中國廣大的腹地,四季分明,冷熱均衡,結合中國本地特色,在此區域內漸漸形成濃香型白酒,從四川的五糧液,瀘州老窖,湖北白雲邊,安徽古井貢,江西四特酒,江蘇的湯溝、雙溝、洋河,中國的中部地區人口最多,所以到目前為止,濃香型白酒還是中國銷量最大的白酒。在往南部地區發展,由於南部地區尤其是貴州,潮溼、高溫,適合反覆發酵和蒸餾,加之懷仁鎮特有的赤水河,由此形成以茅臺為代表的醬香型白酒。從白酒的歷史和地理分佈上看,清香型和濃香型白酒喝的人最多,換一個口味很多人並不習慣。具體到7.8元茅臺酒,首先7.8元一瓶在那個時候也不便宜,我父親說他那時的工資30左右一個月,一個月工資可以買四瓶茅臺,他現在的退休工資8千左右,也可以買三瓶左右的茅臺。還有那時還沒有改革開放,無論總體經濟水平和交通、物流,廣告宣稱等,都和現在無法比,所以那時喝茅臺的人確實不多,茅臺酒廠也經常虧損。中國的早期紅軍將領又以南方人偏多,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招待以茅臺為主。改革開放之後,經濟和交通運輸飛速發展,領導的偏愛和茅臺酒廠的營銷策略,讓今天的茅臺成了世界最大的奢侈品集團,中國的特色是越貴越好,所以茅臺酒價Grand SantaFe來越高,追隨者也越來越多。

  • 7 # 一起來看紀錄片

    在茅臺7.8的時候 並不是那個時候人不喜歡,而是那個時候喝的人不多。自然那一小部分人並不能代表所有人都不喜歡。

    醬香型亦稱茅香型,以貴州茅臺、四川郎酒為代表。為什麼叫醬香?因為空杯有濃濃的醬油味。醬香型酒清澈透明、色澤微黃、酒體醇厚、回味悠長。有“扣杯隔日香”之說。因為香氣突出討喜,濃香型白酒是中國白酒的第一大系,目前市場上銷售的白酒中,濃香型佔70%以上。四川綿竹的劍南春、江蘇洋河的洋河大麴、安徽毫州的古井貢酒都是濃香型白酒中的優秀選手。

    優質醬香型白酒香氣和口感自然,喝過幾次後就會很快適應並喜歡上,因為自然的東西人的身體容易接受和適應,化學勾兌的東西,香氣再濃,口感再好,吃多了就會身體不舒服。這種差別就如同吃自然作物與轉基因食品的不同。

    優質醬香型酒自然發酵和勾兌,沒有雜質和化學新增物,喝過之後不頭痛,喝多了,即便嘔吐也不會傷肝傷胃。經常喝醬香酒的人都有體會,喝再多也不會像其他新工藝生產的白酒那樣連苦膽汁都吐出的感受,吐了就吐了,睡一覺起來啥事沒有,不會像其他香型白酒吐一次相當於大病一場,沒一個禮拜難恢復元氣。

  • 8 # 知行合一162

    現在也不是搶著喝,而是搶著買。

    茅臺酒7.8元一瓶時,價格應該是還沒有放開,並且當時的茅臺產能很有限。

    從香型來說,建國之後,清香型一度佔據全國市場的70-80%,後來隨著川酒的崛起,濃香型佔市場的70-80%,不論是之前還是現在,從量上來說,醬香都不是最大群體在消費。

    隨著茅臺的崛起,帶動了醬香熱,是近十幾年的事情。茅臺及醬香型酒,從量上來說,佔全國市場份額不到百分之十。主要是平均單價高,銷售額佔比高,利潤佔比高。

    茅臺的投資屬性,及整體稀缺性,巨大的利潤空間,買茅臺或投資或送禮,買來自已喝的恐怕是沒有多少。

    即使是茅臺都是買來喝的,在整個白酒市場中佔比也很低,遠遠談不上搶著喝。別的酒,想買隨時都能買,茅臺緊張,一方面是需求,另一方面,茅臺就那麼大的產能。

    本就有點供不應求,廠家的控貨,黃牛、投資客的追捧,經銷商囤貨待價而沽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茅臺更顯得貨源緊張。

  • 9 # 虛心思考者

    都是虛榮心和麵子思想作怪,越沒錢越要裝潢門面,現在許多人不都是這樣嗎?他認為只有這樣才在社會上有一立腳之地,只有這樣別人才能高看他一眼。如今這社會風氣呀,名利太重了,其它一切統統都要讓路似的。

  • 10 # Windforce1

    當你喝過全世界各種酒,中國獨特(醬香)沒有代替品。我有幾瓶40年矛臺,用了保鮮幕包都聞到醬香,那香味(驚為天人),沒可取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宗罪1中肢體雪人最後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