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佛緣初心靜
-
2 # 麟角1
中國當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他將人生分為四種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就是人的先天本能;不用教不用學,天生就會。也就是莊子所說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說白了,就是勞作、吃飯、睡覺、繁衍後代……。
功利境界,也是人的先天本能;也就是司馬遷所說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即普天下芸芸眾生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或為功名 ,或為成就一番自己的事業而樂此不疲地操勞和奔波。
而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是人們通過後天的教育和領悟而提升的精神境界。
道德境界,是指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應當具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準則;在修養上覺悟,在行為上始終遵守。也就是現在華人高喊的:“講文明講道德,提高國民素質”。 具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在民間一般被稱作為:賢人。
馮友蘭認為,世人即使達到“道德境界”,還不夠完美,應該要達到“天地境界”,才是理想。你問:天地境界,怎樣理解? 我認為, “天地境界 ”,就是人的心胸要像天地一樣遼闊;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萬物。” 。我想,能夠達此“境界”的人,這種人,絕對不是凡人,應當是聖人。何謂“聖人”?老子在《道德經》裡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其意是:聖人的意志是以老百姓的意志為轉移的。聖人都是一心想著老百姓的,老百姓想什麼,聖人就想什麼。“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聖人都是低調、低姿態的,與世無爭。 “功遂身退,天之道。” 聖人一旦功成名就,就會自覺地退出;正像春夏秋冬一樣,各領“風騷”一時,順應自然。
天地境界,就是人應當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心如止水,靜水流深地用大智慧讓自己的心契合、順應於天地自然,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天人合一”,或“天人相應”, 或“天人合德”。
-
3 # Shichunchen
其實,人生就兩大境界,一是自然境界,即純粹的感性境界;二是社會境界,即純粹的理性境界!
不論是自然境界,還是社會境界,都是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惡的一面。
-
4 # 清和閣1楓枟楠
境界即覺,覺非人性,以覺醒悟,以悟開覺,致於什麼算得道境界,一人一覺一人一悟,自然,功利,道德,天地,次第而分確又相輔相成融於人性而生,這四境界是圍人而論,即人,普通人,好人,高人。人至高境後,覺知非道即神,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不管人如何高論高境高覺高悟乃本心所源,人即生即靈,別於萬物,同於萬物,本心亦靈非血肉之心,我等乃大道而生確永生輪迴不可極也,至此存養本心,以格物致知至行,上善若水至心,遵天理之法,方尊存於天地間。
回覆列表
馮友蘭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家同時也是位著名的哲學家,他提出了人生可以分為四個境界。四個境界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書本上對四個境界解釋的非常清楚,本人就自己對四個境界的感悟大概闡述下,不周或者不妥之處忘大家指正
1.自然境界
就是人剛出生時那種狀態,沒有成人和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一切的行為和思想都是本能的意識
2.功利境界
從出生到長大甚至老去,因為生活在這個人創造的社會中,開始對物質、財富、權力追逐,一切的行為思想都是以佔有為目的,以功利作為衡量事物的標準
3.道德境界
以社會共識達成的準則為衡量萬事萬物的標準
4.天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