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醫生陳鵬
-
2 #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白蛋白不是胃癌術後的必須藥品。是否應用,需要看患者身體是否缺少白蛋白。首先看看白蛋白的生理作用。白蛋白是在肝臟合成,當肝臟病變時,白蛋白合成、運輸發生障礙,導致血清白蛋白含量下降,引起病理性改變。白蛋白在人體的主要作用:
增加血容量和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正常人體血液在血管內流通,血液和組織液的正常交換是依靠正常的血漿膠體滲透壓,而白蛋白佔血漿膠體滲透壓的80%,主要調節組織與血管之間水分的動態平衡。如果血漿蛋白降低,血液內的水分就會滲透到組織間隙,導致組織水腫。這就能理解,營養狀態很差的患者或者嚴重肝臟疾病患者會出現水腫的問題。
保護和穩定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是免疫系統的重要組分,維持人體的正常免疫功能。白蛋白可以對免疫球蛋白起到保護作用,如果免疫球蛋白缺少了這種保護,人體免疫功能下降,往往容易引起各種疾病。
當 然,白蛋白還有其他作用,比如可以作為運輸工具,甚至作為供應能量,當然這不是主要功能。
胃癌術後患者如果血清白蛋白低於正常,一般是需要補充的。主要的目的就是維持正常的血漿膠體滲透壓,減少組織水腫,利於傷口的癒合(吻合口和腹壁傷口)。但是,如果血生化化驗白蛋白在正常範圍內的話,是不需要額外補充的。
胃癌術後可以根據血生化檢測指標,給予一定量的白蛋白補充:
1.胃癌患者本身營養較差
胃癌在早期,一般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僅有少數人會出現噁心、嘔吐或上腹部隱痛等消化道症狀,但這與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的臨床表現很類似,很難引起重視,隨著腫瘤組織逐漸生長,到了進展期,才會出現明顯的上腹部疼痛、體重減輕等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所以很多胃癌患者在確診胃癌時,已經發展到比較嚴重的情況了。
當胃癌處於進展期時,腫瘤組織的快速生長會搶奪人體營養;由於明顯的消化道症狀,飲食情況較差,能量及營養素的攝入量也多是不足的;腫瘤組織的生長破壞胃粘膜上的主細胞、壁細胞的分泌功能,其胃液、胃酸、胃蛋白酶原等分泌障礙,對食物的消化功能也有一定的減弱;
以上因素,都會導致胃癌患者在手術前,其本身的營養狀況就比較差。
2.胃癌手術是大手術,消耗量需要量均會增加
手術本身對於患者來說就是一次“創傷”一次“打擊”,這種狀態下,人體對於能量、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以及各類維生素、礦物質的需要量就明顯增加;胃癌手術的內、外吻合口在修復的過程中,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蛋白尿、脂類、碳水化合物,尤其蛋白質需求量較大;
以上因素,都會導致胃癌術後患者對各類營養素的消耗量、需求量較大。
所以,對於胃癌術後患者而言,根據血生化中總蛋白、白蛋白、白球比等指標檢測結果情況,適當的給予輸注人血白蛋白,有利於維持人體蛋白質營養需求、促進內外吻合口的癒合;(但它屬自費藥品,很多醫院藥房是沒有的,需要自行在外購買,根據品質,價格也略有不同。)
固然蛋白質很重要,但也不要忽略了能量、脂類、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其他營養素的需求哦。
如果醫院有臨床營養科的話,可以要求醫師請臨床營養科會診,進行營養支援。
溫馨提示:由於未能面診,無法準確採集病史、查體及相關輔助檢查支援,以上建議僅供參考,不作為診療意見!
【小小內科醫師||營養師一枚】
【才疏學淺,如有不足,望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