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子夏錦論史

    宋軍形勢大好,宋真宗反而主動求和,我認為主要的原因在與宋真宗的個人性格和遼國議和意願兩方面促成的。

    首先,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還是在於宋真宗的性格,區別於宋真宗上兩任皇帝宋太祖和宋太宗具有好戰、對外擴張的個性,宋真宗是一個和平主義的皇帝,守成之君,對戰爭和擴張並沒有多大興趣,這一點從宋真宗被“請”到澶淵御駕親征就可以看出,儘管遼軍已打到家門口,宋真宗本也是不想親征,但奈何拗不過宰相寇準,被強硬“請”到了澶淵前線,到達前線之後開始也是待在後方,後面強“趕”到澶淵城頭,鼓勵士氣。

    再者,宋朝在太宗時期已經進行過兩次北伐遼國,最後都是已失敗告終,使宋朝不少人患上“恐遼症”,認為宋軍打不贏遼軍,這當中估計也包括宋真宗!

    由此可看,在這樣一個沒有鬥志、恐遼、希望戰爭儘早結束返回都城的統帥領導下,宋軍能有多大作為,況且遼軍主力尚在,硬碰硬結果尚不可知,在這種的背景下,“愛好和平”的宋真宗當然更願意議和了,花點錢買平安!

    其次,遼國此次也有議和的意願,當時的形勢對遼國是很不利的,其一,遼軍孤軍深入,以被數十萬宋軍包圍,戰術上已經不利,犯了兵家大忌。其二,宋軍在澶淵城已站穩腳跟,阻擋住了遼軍進攻的步伐,且皇帝也到場,僵持下去,遼軍勝的希望渺茫。其三,遼軍主帥由於過於輕敵,居然被宋軍埋伏的弓弩手精確射死,這對遼軍士氣是個極大打擊。

    在這不利情況下,蕭太后便有了議和的想法。

    就這樣,在雙方都有議和的意願時,便開始“眉來眼去”,聯絡頻繁,最終簽出個《澶淵之盟》,宋朝以錢換取了宋遼110多年的和平!

    對於《澶淵之盟》,個人認為並不是屈辱的,屈辱不屈辱,關鍵看結果,花少量的錢換取宋遼一百多年的和平是有價值的!

  • 2 # 南柯夢說

    宋真宗,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的孫子,北宋的第三位皇帝。

    在宋真宗登上帝位之前,北宋就跟遼軍打了幾十年,目地是為了奪回昔日被後晉石敬瑭互讓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為了奪回曾經的故土。於是在宋真宗登基後,公元1005年雙方爆發了澶淵之戰。

    首先我們得弄明白一個事實,在澶淵之戰中盛北宋後遼國之間,其實誰都沒有打贏。雖然歷史上說北宋贏了,可是仔細觀察這一段歷史的記載的話,就會發現,其實澶淵之戰的結束是十分滑稽的。

    公元1004年,遼國聖後蕭太后和遼聖宗御駕親征,企圖在北宋的國都開封決一死戰,可惜一路向北造到了宋國軍民的激烈反抗,決戰之路非常艱辛。不想後來誤打誤撞來到了澶州,為此,北宋朝野震動不已,宋真宗都想要撤離。可是在名相冦準的力排眾議之下,北宋皇帝宋真宗御駕親征。於是,宋真宗就被拉到了澶州。北宋居民一見皇帝來了立馬士氣大振,遼國大軍瞬間被幾十萬宋國大軍包圍,而且遼軍主將蕭迏也被擊殺。蕭太后覺得軍隊孤軍深入,已經犯了兵家大忌,要是在繼續的話,最終的結果恐怕會兵敗身死。於是立馬向北宋進行談判,宋真宗一聽就不顧宋軍的有利地勢,立馬與遼國握手言和,於是雙方就簽訂了宋遼之間的殘淵之盟,兩國結尾兄弟之國。

    本來在長淵戰中,可以將蕭太后娘困死在澶州,可是宋真宗要議和到底,後來還要年年給遼國進貢。所以,雖然名義上是勝利的,打贏了戰爭。其實不過是一盤和棋而已,煙雲16洲沒有要回來,還出去了一大筆錢。

    所以最終簽訂澶淵之盟的有利就是換來的北宋長期的繁榮,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就是俗稱的國富民強,使北宋文化發展成為了當時中國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沒有奮不顧身的愛過一個人,卻最終還是沒能夠在一起。你是怎麼走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