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默-_-然

    因為出發點不一樣。初期,懷著滿腔熱血為結束暴政。中期為了南韓子民。中後期為了一統,結束紛亂爭鬥。可以說從來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來考慮,所以沒有私心。從來就沒進去過,只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抱負。劉邦也是雄才,子房怎麼想必然可以洞悉。然後雖然有濟世之才,並無亂世之心,也沒有亂世之圖。不會對劉季有任何威脅。獨身一人,也算一點。

  • 2 # 小和天下影視庫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原是南韓人,在秦統一天下後,為報亡國之恨,曾僱力士在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陽縣城東郊)刺殺秦始皇,事敗後逃亡下邳。後歸附沛公劉邦,為劉邦打敗項羽登上皇位、平定叛亂治理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隨著西漢建立,皇權的慢慢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到“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世原則。

    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在群臣爭功的情況下,他上書說自己沒有戰功,只願做留侯,不敢當三萬戶”;劉邦對他的封賞,從來他都表現得極為知足;他以體弱多病為由,專心道引之術,閉門不出;還揚言“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處處表現得急流勇退。在漢初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中,很少有張良的身影;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問親”的遺訓。因此,在漢初“三傑”韓信被殺、蕭何被囚的情況下,只有張良始終未傷毫毛。

    劉邦稱帝后,寵愛戚夫人,冷落呂后。他怎麼看怎麼都覺得太子劉盈軟弱膽小,一點兒都不像當年的自己;又覺得呂后生性要強,有代劉而王的跡象。於是想換掉太子劉盈,改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更換太子並非易事,這關係到政權的穩定及各個利益集團的命運。一時之間,滿朝大臣都議論起來,更有幾個大臣不惜犯顏諫爭,但劉邦對之絲毫不予理會。呂后比誰都害怕和恐慌,她想盡了一切辦法都沒有見效,眼看太子之位將要被剝奪,哪能甘心的她找到張良,逼著張良給她出主意。

    一開始,張良以這是皇室家事自己不方便出面而推辭,後來禁不住要挾,同時考慮到天下初定,漢朝統治根基還未穩固,各項制度還正在健全,只有順其現狀,無為而治,才能安定天下、穩保江山。於是出了一個主意:“口舌之爭毫無意義,徒費口水而已。皇上不能招來的只有四個人一‘商山四皓’(皓:白,四皓即四個白頭髮的老人),因為覺得皇上傲慢無禮而不肯來。您如果肯下大力氣,花些金銀,讓太子寫一封言辭謙恭的信,預備安車,再請口才很好的人懇切地去聘請他們,他們應當會來。如果太子能夠親自請‘四皓’出山,出入宮廷時讓‘四皓’相伴左右,皇上見到後一定會問起這件事,一旦知道四個人的賢德,太子的地位就可以穩固了。”於是呂后趕緊讓呂澤派人攜帶太子的書信,用謙恭的言辭和豐厚的禮品,迎請這四個人。

    結果,事情果真如張良所說,劉邦知道伴隨太子左右的“四皓”就是自己數次去請都清不來的隱士後,大吃一驚:“我多次請你們都請不來,為什麼願意跟著我兒子呢?”這四個人說:“您不喜歡讀書人,又喜歡罵人,我們講求義理,接受不了這種輕侮,所以就四處逃躲不願入仕。但是我們聽說太子為人仁義孝順、謙恭有禮、喜愛士人,天下人沒有誰不想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們就來了。”劉邦嘆了一口氣,說:“那以後就多多麻煩諸位,始終如一地好好調理和保護太子吧!”

    回宮後,劉邦對戚夫人說,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奈何不得,更換太子之事沒戲了。此事後,張良多數時間稱病不出,但呂后卻因此事對他感激頗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產車suv哪款最省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