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味會議室

    人就是這樣。如果一個人給你十顆糖。他從來不給你糖。但是你會覺得它非常的對你好。如果有一個人每天給你一顆糖。突然有一天不給了。你就會覺得他非常的壞。其實這個心理。基本上每個人都有。

  • 2 # 風吹散了我的愛情

    每個人的性格都不同,那麼在Ta的成長道路上的經歷所吾解是不一樣的,人是會隨著年齡增長的想法而改變自己的思維,所以說,人到每個年齡段上的想法會一點點的轉變,但你發現你身邊的人突然不愛發脾氣了,那他就是慢慢的在開始成熟了。

  • 3 # 九份西岸一布衣

    人是情感動物,經歷、感悟、認知、環境、親情、厭惡等等都會改變一個人對事物或人的態度,反觀自己做對了什麼?還是做錯什麼?不斷糾錯完善,只能少犯錯,因此人無完人,學會包容!

  • 4 # 不染的時光

    曾經對人千般好,不及無心一朝失。曾今待人千般賴,幸得今朝無心舉。

    一個人做了十件,百件,千件的好事,突然有一天一不小心幹了件錯事,我們會說:沒想到TA原來是這樣的人。一個人做了十件,百件,千件錯事,突然有一天做了一件好事,我們會說:原來TA也挺善良的。What?這麼明顯的雙標,為什麼就這麼的深入人心,被很多人接受呢?我思考了以下幾點,大家可以一起討論一下。

    1、一直以來的行為方式,讓人們形成了思維慣性;一反常態的行為引發了人們不同的看法。

    一直聽話懂事的人,人們早就習慣了TA的聽話懂事。人們甚至會認為聽話懂事就是TA的本質,TA就應該這麼做。而一直有脾氣的人,人們也會習慣TA的壞脾氣。當這兩個人突然有一次表現得和平常不一樣時,不一樣的刺激讓人們瞬間精神,人們希望從中發現不同以往的東西,來滿足自己的精神刺激,自然就產生了不公平的看法與評價。

    平常的刺激人們已經麻木了,一反常態的事瞬間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發表不同的看法。

    2、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讓我們不知不覺中產生了兩個標準。

    人們對待好人的要求與標準太過苛刻,對“壞人”卻又抱有人性的最大寬容。人們對於追求的真善美,希望是接近完美的,對於存在的小瑕疵是極其失望的。對於一個一直很懂事的人,人們希望TA是一直懂事下去的;如果有一天TA發脾氣了,那一直維持的形象就出現了瑕疵,人們在失望當中根本顧及不到TA的感受,只會對TA橫加指責。而對於一個一直髮脾氣的人,人們從心底裡就會降低對TA的標準:只要TA不太過分就可以了。而人們內心對善的追求,又希望TA能夠變好。所以當TA有一點點變好的跡象,人們就願意給TA寬容與機會。

    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讓人們不知不覺之間產生了兩套標準,引發了不公平的評價。

    3、因受“近因效應”的影響,讓人們產生了誤判 。

    心理學上有個“近因效應”,近因效應是指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專案的記憶效果優於中間部分專案的現象。簡單的說就是人們對於近前發生的事的印象比較深;而對於時間較為靠前的事件印象沒有那麼深刻。當人們對一個人進行評價時,印象較深的佔的權重大;較淺的那部分佔的權重小。一個一直聽話懂事的人發脾氣了,一個一直壞脾氣的人突然聽話懂事了,這都是近前發生的事,佔的權重大;之前的表現佔的權重小,結果讓人們產生了誤判。

    “近因效應”的影響,讓人們不能較為全面的評價一個人。

  • 5 # 映水蘭香

    很懂事的人一般不會發脾氣,只是她忍了很久,直到忍無可忍才會發脾氣。至於經常發脾氣的人,知道發脾氣也改變不了什麼了,也就不會再發脾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選擇過忍氣吞聲但錦衣玉食的生活還是威風凜凜卻勤儉持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