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尋蹤
-
2 # 火涅國度
孫臏和龐涓本是同門師兄,同在鬼谷子門下學習。但人各有志,學成之後,龐涓到了魏國,但他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孫臏。以為自己想要大展宏圖,最大的絆腳石就是孫臏。但人算不如天算。被赤字、跺腳後的孫臏,依然被齊國使者成功救走。這也為龐涓後來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春秋戰國時代,體現一個國家的強大,用武力征服其他國家是,最好的證明辦法。當龐涓攻打趙國時,孫臏作為軍師,跟隨田忌一同前往戰場。
在戰爭的一開始,孫臏就分析出了魏國和趙國的戰鬥形式。魏國想要拿下趙國,那肯定是傾巢而出,而在魏國的首都城內留下的就是老弱殘兵。而齊國如果直奔趙國的話,就會形成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局面。
如果田忌前往的是魏國,情況顯然就不一樣了。他們不僅解決了趙國的燃眉之急,同時還有力地打擊了魏國。
在面對齊國的進攻時,龐涓也不能理性地分析戰爭情況,而只是盲目的救援。 他最後不僅沒能救回首都,反而還搭上了自己的卿卿性命。
孫臏利用這種辦法,不僅洗刷了自己的恥辱,還讓龐涓即使不自殺,也沒有活下去的理由。這在一方面再一次證明了孫臏的才能的確高於龐涓。
也許只有在自殺的那一刻,龐涓才會意識到自己當初對付孫臏是多麼愚蠢的做法。龐涓和孫臏就猶如那句話:“既生瑜,何生亮。”
真正的高手,有時候不需要自己動手,也可以為自己報仇。所以遇到問題時,要冷靜分析,要讓自己成為優勢方,要從長遠考慮問題。
孫臏本名孫伯靈,今山東菏澤人。他和龐涓都師從戰國著名的鬼谷子,後龐涓先行畢業,被當時的最強國——魏國重用,當上了大將軍。魏王又聽到孫伯靈的名氣,也想收為己用,於是派人請他下山。但是龐涓這不樂意了,昔日同門,他當然知道孫的本事,很害怕被孫伯靈奪了他的榮華富貴。
於是龐涓設下毒計,誣陷孫伯靈通敵,將其臉上刺字削去膝蓋扔到豬圈裡。“臏”同“髕‘’,因此‘’孫臏‘’其名是由此事而來的,後孫臏為了活命,裝瘋賣傻,龐涓拿去酒飯試探,孫臏卻偏偏去吃豬圈中的垢物,這下龐涓放心了,便鬆懈了看管。
後來齊使悄悄把孫臏帶回了齊國,孫臏透過自己的謀略逐步獲得了上將軍田忌和齊王的信任,並加以重用。
衛國本是魏國的盟國,卻被趙國給攻滅,魏王大怒,派龐涓去報復,把趙的國都邯鄲給圍困了一年多,趙國撐不住了,向齊國求救,齊欲出兵前往邯鄲解圍。這時孫臏出主意了,打蛇打七寸,與其直接去邯鄲硬碰硬,不如前往攻打兵力空虛的魏國,龐涓一定退兵來救。果不其然,一切都在孫臏的預料之中。孫臏在龐涓回援的途中桂陵(今河南長垣)設伏,大敗魏軍,只剩下龐涓帶著幾個人狼狽的逃回去。
至於兩人這麼深的仇恨,為何孫臏不一舉殺了龐涓?心中所想,已無處所考,只能推測一二:
一、不是不想殺,魏軍那麼多人,雖然是大敗,但是兵敗如山倒,千軍萬馬逃命的慣性是相當大的,漏網幾個也實屬正常。
二、孫臏對龐涓的血海深仇刻骨銘心,不想讓龐涓死這麼痛快,一定要羞辱夠了方能解恨,玩玩貓捉老鼠。
三、龐涓大義,把齊國的利益置於自己仇恨之上,況且龐涓設計害他,判刑命令是魏王下的,魏國也脫不了干係。魏軍雖大敗,但國本未動,必須再次加以重大打擊。而龐涓雖厲害,但孫臏太瞭解他了,在孫臏那裡龐涓無異飯桶,讓他繼續帶兵,那才得心應手。
孫臏的“圍魏救趙”之計,被熟讀歷史的毛主席用過多次,著名的“圍城打援”應借鑑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