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凡塵清心

    戰國初期,南韓、趙國、魏國三家完成分晉以後,形成了戰國七雄的局面。

    趙國經過一系列改革後,國勢、軍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趙國也是雄心勃勃,成為秦國的勁敵,更有廉頗、趙奢、平原君等輔佐。

    可以說是國力強盛,人才濟濟,如日中天。對外戰爭也是勝多負少(包括與秦國的戰爭)。

    秦國位於趙國的西面,秦穆公時開始參與中原爭霸,逐步形成戰國七雄之一,到秦昭王時,國力強盛,大敗楚軍,戰勝韓、魏兩國,還大敗趙、魏聯軍,為秦軍東進掃平道路,加上有白起、範睢等知名的文臣武將,和強盛的趙國難免有一次大戰。

    戰爭的起因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南韓並戰領了南韓大片領土,致使南韓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完全截斷,南韓自知抵擋不了秦國的進攻,於是想幹脆把上黨獻給秦國,求得秦國罷兵。但有人建議不如把上黨郡獻給趙國,借趙國的力量抗秦。

    趙國也明白南韓的意圖,國君趙孝成王經過與平原君趙勝等人商議,決定接受上黨郡十七座城池,但也知道白起的厲害,於是決定派廉頗駐守長平(今山西晉城高平市),以防秦軍來攻。

    果不其然,趙國的這一做法若怒了秦國,決定出兵攻趙,秦昭王派王齮攻打趙國,秦軍打的攻堅戰,廉頗避敵鋒芒釆取固守營壘,意欲拖垮秦軍,秦國久攻不下派範睢使用反間計換下廉頗,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而秦國悄悄把主將換成白起。

    結果誰都知道,長平之戰以秦軍前後斬殺趙國45萬人而結束。至此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單獨和秦國全方位對抗。

    長平之戰,秦軍取得了巨大勝利,這一戰爭是戰國時代乃至整個封建史上最大的戰爭,慘烈程度罕見,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秦國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為完成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統一的形勢已成不可逆轉之勢。

    長平之戰,標誌著戰國時代即將結束,一個史無前例的中央集權帝國即將誕生。

  • 2 # 鑑史馬後炮

    長平之戰是秦昭襄王在位期間秦國命運走向和戰國格局由秦、趙兩強並世到秦一強獨大的重要轉折點,它宣告將近二百年的戰國時代即將結束,和大統一的時機已漸漸成熟。

    長平之戰後戰國局格走向了秦一強獨大的局面,此時再無哪一國能與秦國的實力相匹敵,雖然各國依然存在,但是各國實力早已今非昔比,首先是以秦一統天下的可能已經可以預見。此時六國雖然版圖依然存在,但是國家元氣均巴大傷,不論是財貨還是人口,都因戰事大大削減,遠不如從前。由於人口的急速減少,國內的農工業開始有田無人耕,地多而荒的現象。農工凋零意味著一個國家沒亦法養活更多的人口。

    反觀秦國,由於地處關中、巴蜀土地肥沃,人口眾多又有耕戰制度作為保降,加上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峻工不久,巴蜀地區從此真正進入“食無荒年”的時期,這意味著可以養活更多人口,可以為佂戰提供更多的物質保障。

    其次是秦國文臣武將班底“大換血”繼續深化推行“遠交近攻”的策略。 長平之戰後,白起、範睢等著名文臣武將逐漸退出了秦國的權力中心,一批新人相繼走出來繼續推行範睢當年提出的“遠交近功”策略,繼續採取弱諸候的打擊策略。

    “秦昭王五十一年,將軍摎攻韓,取陽、負黍,斬首四萬。攻趙,取二十餘縣,首虜九萬。”從《史記》中的片言隻語中不難看出,此時雖然一些著名的將領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是一些名不經傳的新人勝任了名將職能,繼續征戰殺伐而得心應手。

    秦昭王人生最後一個有力舉措就是:亡西周,遷九鼎入秦。從此像徵著至高無上的九鼎盡歸秦人,秦昭王也走到了他人生的終點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庸老先生去世了,作為80後90後的你感覺自己失去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