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驚心鳥
-
2 # 修戈矛
大慧禪師為魯大師執火說:魯智深魯智深,起身自綠林,兩隻放火眼,一片殺人心,忽地潮而去,果然無處跟尋,解令漫空飛白玉,能使大地作黃金。作為當時大宋排名第二的禪師,評價魯智深讓天空飛白玉大地作黃金,按佛家所說的就是成佛了,對於一個僧人來講,成佛是最高的境界,最大的成就。
-
3 # 侃球呀
不是選擇圓寂,而是命運如此。魯智深雖然不戒酒不借肉,但他絕對是一個大智若愚的得道高僧。一切遵循天道,遵循命運。
-
4 # 義薄雲天蔣麻子
那天深夜,魯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內聽到錢塘江潮信的聲音,誤以為敵軍殺來,操起禪杖準備迎敵。結果僧人告知這是潮信,每年準時而來。魯智深忽然想到師父智真長老的話:“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心中忽然頓悟,洗了一個澡,留下一首詩,果斷圓寂去了。這就是水滸中寫得神乎其神的魯智深圓寂的故事,出現在宋江徵方臘勝利後,是水滸傳整個故事的大結局之一。施老先生之所以給魯智深安排這樣的結局,主要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
一,魯智深圓寂是角色使命的需要。
魯智深可以說是水滸中的主角之一,戲份絲毫不遜色宋江,作者用拳打鎮關西、倒拔垂楊柳、大鬧野豬林等流傳千古的故事情節,塑造了一個行俠仗義、敢說敢幹的膾炙人口的英雄人物。這個人物在水滸中較早出場,一直推動著水滸故事的整體發展,到最後擒拿方臘,梁山走向大結局,魯智深基本完成了自己在小說中的使命。他武功超群、行俠仗義、不圖名利、戰功赫赫,也是一種功德圓滿。
二,魯智深圓寂是佛家使命的需要。
作為一名不守清規戒律的佛家弟子,魯智深似乎與佛教宗旨相去甚遠。但是,善良是他的本根,俠義是他的本因,利他是他的本質,魯智深用一生的從不為己詮釋了佛家“我入地獄”的真諦。與那些只會燒香拜佛的弟子相比,魯智深顯然層次、功德更高。另外,佛家講究的是機緣。魯智深能進入佛門是一種機緣,擒拿方臘是一種機緣,最後聞潮信而頓悟也是一種機緣。在這多種機緣、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魯智深才會達到佛家的最高境界,,最終圓寂成佛。
三,魯智深圓寂是藝術感染的需要。
水滸傳之所以能成為流傳千年的四大名著之一,其深厚的藝術感染力也是重要原因。魯智深聞潮圓寂,環境烘托得當,藝術感染非凡,用動態的潮水、巨大的聲響、誠信的比喻,反襯出圓寂的頓悟、死亡的落寞,成功營造出了一種神秘而不可言說的氛圍,也讓讀者在驚心動魄中感受到唏噓不已的心理落差、深刻深厚的文化內涵。
回覆列表
這話說得,圓寂還能不選擇?提問的人腦子抽抽了吧!圓寂就是死亡,這是主觀意志能左右的?這個歷史上還有人能硬挺著不死?秦始皇夠痴迷長生的了吧,最終還是掛了。而且道教的長生本身也是相對概念,求的是長,而不是永。很多人將長生等同於永生,這本身就是扯淡的事情。魯智深一和尚,打仗征戰了半輩子,身體枯竭,該死的時候到了,誰也擋不住。
雖然原著中智真長老對魯智深的人生進行了劇透,但是從大方向看魯智深的人生也是無法改變的。他能夠在戰爭中悟道,最終“放下屠刀立,立地成佛”這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了。武松從二龍山起就跟隨魯智深修行,到死也沒有悟道。當然武松活得了很長的生命,據說活到八十多歲,這也非常值得了。
小說作者施耐庵用錢塘潮水的潮汛和魯智深的圓寂相結合,這是營造一種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推崇的天人合一的景象。這既是藝術性的寫法,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傳統。很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在小說中都會有神話性質的夢境、異象、祥瑞等等情節,其實也是這種出發點。從某種角度出發來看,這種天人合一的寫法也是小說中角色神性的體現,也標誌著對應的角色在故事中的正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