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第1美食
-
2 # 鑫雨霏霏
做為健身一族,天天都要吃土豆,當然這樣的吃法,土豆不是菜,是做為主食,碳水化合物的補充,在教練推薦的一大堆主食中,最喜歡土豆,一年四季都有,是容易獲取的,教練說可以吃的主食有,山藥,紅薯,玉米,南瓜,這幾種都是季節影響,剛上市的時候好吃,等過節了不好買又貴,所以我優選土豆。水煮土豆不知道提主是想做什麼用?如果是要直接吃,我建議用蒸的方法,粉糯,沒有過多水份,很好吃,蒸的時候不要削皮,只要連皮蒸熟,上面的皮輕輕一剝就掉了,一點不浪費。反正對於我這種摳門的人來說,這是做好弄熟的方法。,如果土豆大,最好切開分成兩三塊蒸,如果土豆小,直接蒸就好了。
如果要做菜,想煮土豆,建議還是削皮,切成大塊,煮土豆,整兒煮會讓你煮到地老天荒荒,外面熟了,裡面還是硬的,對於小土豆不存在這個問題,怎麼煮都可以,有一點,就是水煮一定要削皮。土豆長在地裡,外面很多泥巴,清洗不乾淨,就會吃到肚子。為了家人和自己的身體健康,還是削掉皮安全。
除了衛生的角度出發,土豆皮中含有一類微量的含氮甾類生物鹼有毒物質,叫做龍葵素,對於土豆來說,這種生物鹼是它自我保護的厲害“武器”,具有抗病、抗蟲、抗黴菌作用,並起到防止其他動物啃食馬鈴薯幼芽的作用。茄鹼的毒性損害細胞的生物膜,和有機磷農藥十分類似,在體內積累到一定數量之後,會讓人感覺到口舌發麻、噁心、腹瀉、神志不清等中毒現象。
土豆表皮變綠、發芽的土豆含茄鹼量更高,過量食用會引起噁心、嘔吐等一系列胃腸道反應。
對於發芽,變綠的土豆,最好建議不要吃了、
個人感覺有區別。我不喜歡把水煮的土豆、紅薯、芋頭等切開。切開煮是熟的快,但土豆切開後不論蒸煮其切口都會變色、變味,影響在製作菜餚的風味,而且被水浸泡透的食物實在不好吃,沒有了原來食物的醇香口感。我一般都是蒸,大的可以切開,切口朝下放,避免蒸鍋水流進食物。土豆,學名馬鈴薯,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中國是當今世界馬鈴薯生產的頭號大戶。馬鈴薯在中國不但產量高,名字也多,“薯仔”、“山藥蛋”、“洋山芋”、“荷蘭薯”……北京方言的“土豆”最終成為俗稱正名。“土豆”並不“土生土長”,是個渡海而來的“外來戶”。土豆的原產地,在遙遠的南美洲安第斯山區。印第安人種植馬鈴薯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今天,馬鈴薯只是餐桌上的普通食物,而在人類文明史上“馬鈴薯改變了世界歷史,這並非荒唐事……”16世紀末,“呆頭呆腦”的土豆首次抵達歐洲時,因其“不開化、被征服種族的主要食物”的身世,沒幾個人待見它,找個落腳地兒都難。然而,樸實的土豆憑藉自己的高產和豐富的營養,很快征服了飢餓中的愛爾蘭人——兩三公頃貧瘠的土地上,就能生產出養活一大家人和牲畜的土豆。從前不怎麼長小麥的耕地,從此可以養活多得多的人口。“善解人意”的土豆,讓愛爾蘭人如獲至寶。小麥成為麵包,需要一系列繁複的工序;而土豆,挖出來直接扔進鍋裡或火裡就可以了。愛爾蘭人還發現,土豆除了能保證優質澱粉所具有的能量外,還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和維生素C,唯一缺乏的維生素A,喝點兒牛奶就可以彌補。明末清初馬鈴薯傳入中國,乾隆中期以後得到廣泛,華人口從乾隆六年(1741年)的1.4億,幾乎是直線上升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所未有的頂峰4.3億,短短100年多一點的時間裡,人口增加了2倍,但同期中國耕地面積卻只增加了不足26%。主要是馬鈴薯(與玉米、甘薯)的功勞。馬鈴薯易種,而且高產,可以達到“一歲三熟”,是理想的抗災備荒作物。山西農諺曰:“五穀不收也無患,還有咱的二畝山藥蛋”,甘肅俗諺把馬鈴薯視為“甘肅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