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大志道
-
2 # 逍遙散道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就像一部文言文的經典書籍,在有些人手中可以悟出不同道理,這個要因人而異!儒家論語說治理國家先要克己、告訴我們已屬不易勿施於人!你自己都管不好自己,對自己長短不知,怎麼會考慮別人感受!儒家說以仁愛治國安民,王陽明他是儒釋道三家為我所用,講究知行合一,孟子說一日三省也就是說他會換位思考就有了情商,有了克己,就不會在別人面前誰便發脾氣,用自己改變團隊,在生活中那些做的不好等等。王陽明學說是本非常好的心靈雞湯的書籍!在不同年齡段都要不同感悟,教你如何學習,練字,看書,為人處世,等等,王陽明最讓我共鳴的是龍門修道,殘生過半,生不如死。在這種情況堅強不屈,就可以昇華,在這個裡面我悟道的做人在做事一劍破萬法。
-
3 # 易理萬機
一旦成了學說,就變成垃圾了,學說是誰的學說,是不得到之人的學說,是你這個凡人的學說而已,那就不是王陽明的學說了,真理是流淌的大河,不可言說,能說的都是假像,得到之人眼裡只有流淌的真相,所以所謂的學說,聖經,佛經,古蘭經,道德經都成了文字障,都從字面上去分析,離真像遠了,所以有了這些經,而沒有真正懂經,解經之人,再也不能有得道之人。為什麼呢?它們成了你的學說,就成了束縛,你認這些學說就是真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識真面目,只得跳出去,到更高的境界,那些經只是渡我們的船,到了彼岸,你得跳出船去,多少人都死在船裡,放下吧,可我們放不下,誰知道放下什麼呢?
-
4 # 愛讀名著的小星老師
我認為個人“致良知”可以推出組織“致良知”之說,理由很簡單:組織是由個人組成的。
比如我們現在做的是餐廳,這是一個組織,包括有老闆、管理人員、廚師、洗菜切菜阿姨,清潔阿姨幾類人,一起構成了一個組織。
如果你想知道餐廳這個組織如何致良知,需要去問老闆嗎?
不需要,問問消費者就知道了。
消費者肯定會說:“第一安全乾淨,第二味道好,第三價格實惠,第四服務好......”
你問100個顧客,100個顧客都會這麼回答。那麼這家餐廳的組織該如何致良知呢?
很簡單。這個組織該這樣致良知:做出乾淨、味道好的飯餐,以實惠的價格賣給消費者,同時提供優秀的服務。
但,這就夠了嗎,不夠。因為這是顧客認為組織的良知。
老闆怎麼認為呢?老闆說:“還得盈利,還得可持續發展,最好還能夠做大,開第二家,第三家......”
這樣就夠了嗎,當然不夠,員工會認為:
“我們如果工作時間長,工資又低,又不開心,這算什麼致良知的組織?”
這個時候,這個餐廳的組織該如何致良知才有了雛形。
它必須盡力滿足各方面的需求:市場、顧客、員工、老闆;使得公司呈現出公司應有的樣子,參與的各方都能夠從中受益,包括人、社會和市場。
而這樣的場景,最後是可以達到的。這就是公司致良知該走的路徑和方法。
1.王陽明的心學是個體致良知,具備心性天理的,個體可以致良知,那麼組織是否可以致良知?
2.有的組織有性,有心,也有集體意志形成的章程(天理),而有些則否。
3.如果可以,組織致良知的目的和方法是什麼?
回覆列表
王陽明提出的致良知的主體是個體的人,而我們現實中有許多組織,如法人等,政黨等。個人能夠致良知是因為它有心和牲,並且性會呈露於心,本心即性,即天理,致良知的目的是對呈現於心的天理推致出去賦予物法則,讓物各正性命,物各付物,同時,良知在這個過程中充養壯大,將處理物所獲得的知識收攝到其中,良知越來越充沛,而個體也更健實,更有力裡。同樣,一些組織有的有性,有心,比如黨性,初心,還有心學。這些組織如能致良知則將會越來越興旺。這樣的組織是可以致良知的,讓其致良知的方法是組織性修養(如黨性修養),不忘初心即存心,黨性修養即養性,存心養性的功夫即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