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滴滴放映廳呀

    使我堅定不移的有了知悉,在修行大道的過程中,唯有施捨是人們最畏懼的事情。

    聖人的觀察使他們得到了毋庸置疑的結果,介然,在這裡表示非常肯定。這個發現就是人在行於大道的時候,唯有施捨最重要,也最難以做到,因為它很容易讓人產生懼怕心理。

    其實,稍有修行常識的人都知道,佈施是修道的基本主題,也是自古以來諸多成道者擺在首位的修行方法。施捨和供養,有令常人想象不到的功德力量。沒有施捨精神,行道就是一句廢話,決然不可能成功。

  • 2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此句可與聖人不積論。

    道家無為才無不為,

    為則不可無也。

    行於大道,

    這個有點意思,

    比如我現在正往南昌去,

    這個方向已經定了,

    我們沒什麼別的事要考慮,

    手握方向盤?

    再來一個別的,

    也許是好事,

    但於道如畫足,

    危道甚矣。

  • 3 # 東方漫仕

    “行於大道,唯施是畏”語出《道德經》,《德經》第十二。 全文如下:

    使我挈(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迤)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資財有餘,是謂盜乎!非道也哉!

    大概意思就是,如果我心境明白,走在平坦的大道上,最擔心的就是誤入歧途。 大道平坦,可世人常常喜歡走小道,誤以為那是“捷徑”。朝政荒廢、田野荒蕪、倉稟荒棄,整天帶著利劍、飽食終日、腰纏萬貫之徒,不是得了“道”,而是變成了“盜”。 大部分的文章裡都將這一段理解為老子憂國憂民,大聲疾呼,忿忿不平。其實我覺得這是一種誤解。 《道德經》不是一部政論著作,它是致力於闡明天地間最根本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律,是世間萬物存在的本源,即“道”。“內聖外王”不是它的目的,只是“道”的一種應用結果,用來說明“道”的作用的。 這段經文的前四句說的是求道的過程,對道的認識,應該盡力避免誤入歧途,被表象的東西所迷惑,時時做到“挈然於心”。後面的“朝甚除,田甚蕪......百道也哉!”是在舉例說明。 在那種國疲民困的環境中,表面上看,那些錦衣玉食、仗劍橫行之徒很風光,但實際上眾人皆貧你獨奢,那你就是“盜”,不應該成為被豔羨、被追求的物件。

    老子的這段話其實是在告誡我們,在求道的過程中要時時剋制住功利心(走捷徑),不為表象所迷惑,而要不斷地往更深處探尋其本質,時時做到“挈然有知”。

  • 4 # 從黔說事

    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擔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預算10萬內落地的三廂自動擋轎車,自己選了幾臺,求分析,或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