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子心理
-
2 # 胡惱火
1、威廉·馮特(1832-1920)
構造主義,心理學之父,主要觀點:所有的心理現象都是由元素構成,強調意識的結構。
“從聯想到智慧這一步無疑是心理進化中花費時間最長的。任何低於人的高等動物由於其生理物理組織的一般特性而不可能跨過這極其重要的一步。”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
精神分析學派,主要觀點:人類的行為源於慾望和動機;慾望以無意識的形式支配人的行為。
“即使是內容痛苦的夢,也可以用慾望的滿足來解釋,這一類夢的解釋,肯定會牽扯到很多我們不願意講出或者不願意想到的事情,每個人都有一些隱私,不願意告訴別人,甚至自己都不願意承認,但是如果出現在夢裡,就絕不僅僅是偶然事件的巧合,夢中喚起的痛苦感情,正是為了阻止我們提及或者討論那些痛苦的事情。”
3、馬克斯·韋特海默(1880-1943)格式塔心理學,主要觀點:反對把意識分成元素,強調心理作為一個整體、一種組織的意義。
4、約翰·杜威(1859-1952)
機能主義,主要觀點:意識是連續變化的,強調意識的作用和功能。
“傳統教學的計劃實質上是來自上面的和外部的灌輸。它把成人的標準、教材和方法強加給只是正在逐漸成長而趨於成熟的兒童。差距是如此之大,所規定的教材、學習和行動的方法,對於兒童的現有能力來說,都是沒有關聯的。……儘管優秀的教師想運用藝術的技巧來掩飾這種強制性,以減輕那種顯然粗暴的性質,它們還是必須灌輸給兒童的。”
5、約翰·華生(1878-1958)
行為主義,主要觀點:反對研究意識,主張研究行為;反對內省,主張用實驗方法。
“請給我十幾個健康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在我的特殊世界裡教養,那麼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中,我隨便拿出一個,都可以訓練他成為任何一種專家——無論他的能力、嗜好、趨向、才能、職業及種族是怎樣的,我都能把他訓練成為一個醫生,或律師,或藝術家,或商界領袖,甚至也可以訓練他成為一個乞丐或小偷。”
6、亞伯拉罕·馬斯洛(1908-1970)
人本主義,主要觀點: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實現的需要。
“人性所必須的是,當我們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之後,我們就會沿著歸屬需要(包括群體歸屬感、友愛、手足之情)、愛情與親情的需要、取得成就帶來尊嚴與自尊的需要、直到自我實現以及形成並表達我們獨一無二的個性的需要這一階梯上升。而再往上就是‘超越性需要’(即‘存在性需要’)”
回覆列表
心理諮詢就是助人自助。
人的心理障礙給一個人一生的困難,遠遠大於一般的身體缺陷帶給人的困難。
如果有健康的心態,一個坐輪椅的人能生活得快樂幸福;可一個四肢健全而心理健康受到嚴重損傷的人,卻只能痛苦地苟延殘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