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帆影Ordos

    世界公認中國為“詩的國度”。從有文字可考的五千父母年的漫長曆史演進中,其記載歷史的文字方式,大都是以詩句的形式出現的。最早出現的甲骨文,其記事表情都是以“三言”和“四言”的文字表述的。這大概就是詩歌的起源吧?因為當時社會形態和生產方式都非常原始落後,受經濟條件和書寫工具的限制,都是把文字鐫刻在龜殼和金器上的,所以容不得長篇大論,肯定時“言簡意賅”。這就是詩歌的雛形。先秦文學中以《詩經》和《楚辭》為代表,尤以屈原的《離騷》為典範。都是以“三言”,“四言”為主的詩辭歌賦。能誦能唱,通俗易懂,基本接近於當時人們的口語說話。因此紮根民間,很接地氣。只是詩歌發展到兩漢和魏晉以來,逐漸演變成“五言”和“七言”律絕。並且形成一套嚴密的格律限制。使詩歌逐漸從民間步入殿堂,成為文人墨客,達官顯貴們行歡作樂,賣弄風騷的工具。離普通老百姓越來越遠。失去了詩歌固有的“人民性”。

    特別是詩歌發展到當代,不僅是格律詩,就是現代詩也是寫得晦澀難懂,咬文嚼字,故弄玄虛,讓一部分文人墨客,讀來也滿頭霧水,不知所云。更不要說普通老百姓了。所以,詩歌一旦離開人民大眾,其發展路子必然會越走越窄,直至進入死衚衕。

    所以,人們更喜歡和懷念先秦以前的更接近“口語化”的詩歌,也就不足為奇了。我的詩觀是:寫詩,就是好好說話!把話說好了,就是詩歌。能夠說出別人想說而說不出的話的,就是詩人!

  • 2 # 高靜環

    謝邀問,寫一點看法,先秦時期就是指的中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領域"百家”林立,互相爭辯的現象,當時學術派別很多,著名的有儒,法,道,墨,名,陰陽,縱橫,農,雜家等,他們著書立說,遊說爭辨,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尤其是孔子就是當時的思想家,教育家,當時對社會大眾有極大的影響力和文學創作力,並盡力修改整理《詩經》,《尚書》等,開辦私學,招收弟子,教出了許多有才幹的學生,對發展教育和古代典籍的整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還有,後來孟子,他繼承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和他的學說加以宣傳推廣,形成《孔孟之道》孟子的學生編纂其七篇,文流筆暢對後世先秦時代的人們對寫詩,讀詩,愛詩,起到了相關重要的推廣和發展,當時的先秦社會,人民需要發展生產,生話,戰勝一切自然災害等對真,善,美的呼喚和吶喊,用寫作詩歌的方式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和慾望。所以說在先秦時期就形成了廣大人民寫詩,讀詩,愛詩的良好風氣。是否正確,謹供參考!謝謝!

  • 3 # 脈望書
    我是有故事的兜兜,專注文化領域,分享我知道的,尋求學習你知道的。

    關於這個問題,私以為是由當時社會環境決定的。

    先秦至今,流傳下來的詩集主要就是:《詩經》《楚辭》兩部。而這兩部書中收錄的詩歌也包含了大量的民歌在內。例如《詩經》中的《國風》部分。

    在中國先秦時代,君王統治還沒有後代那般嚴厲,民風相對開放,人們言論相對自由。也因此,人們口耳相傳的詩歌內容多樣,言語直白;不像後世,由於君王專制集權愈加嚴峻,人們的言辭文章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且先秦人民相互之間貧富差距還沒有後世那麼巨大,孔子老子私學產生也影響了文化的普及程度。結合春秋戰國時代中國文化大爆炸,諸子百家的產生和繁盛更是刺激民眾的創作慾望和思想行動。

    因此,才會給人以先秦詩歌更為大眾化的感覺。

  • 4 # 春華745944080186

    看一個時代的文化底蘊,要先了解名人的著作,詩歌大眾化是宣傳和歌頌大眾化,並不是人人都能寫詩歌。初秦時代沒有幾個名人著作,那個時候文化還不普及,文化還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本來周朝滅了才建立了秦王朝,大部分文化根源還是來自周朝,秦朝也就是《屈原》的離騷最為有名。

  • 5 # 兩隻紫燕

    答.先秦我不認識.但是我認識李白.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感覺舉著酒杯.仰望天空.淚流兩行.清風白雲.李白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6 # 八叔186873828

    因為先秦的詩歌沒有現在的平仄牢籠!口語化唱和所以大眾化。看看現在平仄格律詩,艱澀、刁鑽、倒置、生僻、難想象,怎能大眾化呢?那些坐在上層的御用文人挖空心思來給詩詞強加條種條件和要求,以達到所謂“高深”學問而砌各種牆,把人民隔離開詩詞以表自己清高,真是一群文痞!!

  • 7 # 江淮墨客李智泉書畫

    先秦時期,學術思想自由,文化繁榮,產生了諸子百家:如孔子,老子,韓非子,墨子等,這時期的詩大多平鋪直敘,排比法,比喻法,託物起興,先言他物,再借以聯想,引出詩人表達的事物,思想感情。故,賦、比、興。語氣基本一致句群,詩歌非常大眾化,這是我的個人觀點。

  • 8 # 春日花語戀

    先秦詩歌主要集中在《詩經》和《楚辭》中,當時文人詩歌創作還未成熟,絕大多數詩歌是勞動人民生產生活中集體創作的。如《詩經》,周朝的時候設有采詩官,他們定期到民間去採集詩歌,以供統治者考察民風民情,瞭解政治得失,因而《詩經》風格樸素自然,反映百姓真實的生活狀態和願望,無詩人的獨特藝術風格。楚辭也是一種戰國時期楚地發展起來的詩歌,也一樣是民間創作為主,除了屈原宋玉等少數幾個人的創作,還是大眾化的民間作品,因而也是缺少獨具特色的詩歌風格。到了漢代以後,魏晉時期的文人創作興起,詩歌的創作就具有了個人特色,如陶淵明的田園詩,謝靈運的山水詩,建安時期的以及竹林七賢的獨具特色的詩歌。建安時期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的動亂和人民的苦難,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也流露出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意境宏大,筆調朗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個性特徵,其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文學史上稱之為"建安風骨"或"魏晉風骨"。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他們一直受人們敬重。魏晉以後的詩歌流派和風Grand SantaFe來越多,就不再顯得大眾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吃香椿才能避亞硝酸鹽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