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憶夢月華微課堂

    我覺得這就是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所致。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色,於是,父母就會用一些條條框框來約束或規範自己的孩子。當孩子達不到父母所要求的標準時,父母往往會用批評、打罵來教育孩子。並且,很多父母喜歡拿自家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較,比如:你看人家考試得了第一名,你和人家能比嗎?丟不丟人?豈不知,這種尖酸刻薄的話有多傷孩子的自尊心。我們說父母適當的批評讓孩子認識錯誤,並得以改正也是可以的,但總是打壓孩子不可取。孩子即是考試成績不如別人,也許孩子的歌唱得好聽,孩子的琴彈得好,這些是其他同學所比不過的,家長為什麼就看不到呢?如果父母經常批評孩子,給孩子差評,在孩子心裡留下陰影,只能使孩子越叛逆,反而得不償失。

    我覺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也並不是不能給孩子定一些規則,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是不是定的一些規則也要改變呢?如果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就像題主說的,孩子很努力了,家長為什麼還要給孩子差評呢?難道家長處處都做得完美無缺嗎?父母每天都保持著積極向上的生活狀態和工作狀態嗎?如果做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得不到肯定,並且處處被人盯著,明明自己很努力,卻還要遭到他人的批評,父母的心理又如何呢?

    因此,父母應將心比心,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給予及時的肯定、表揚與鼓勵,孩子就會有成功的體驗,就會增強自信心,從而培養出一個Sunny健康的孩子。

  • 2 # 夢田的稻草人

    每一個父母曾經都是個孩子,只是他們自己忘記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告訴我們: 每個孩子當年被養育的方式會形成兒童的內在信念系統,決定著他後來看自己、看世界的方式。

    1.被苛責的“完美主義”和“別人家的孩子”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得不到養育人的肯定和鼓勵,事事處處受到苛責和批評,他可能會形成完美主義情結,總覺得不夠好。對自己是這樣,對別人也是這樣。這樣的孩子以後成為了父母,會沿用這種人格模式,以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畢竟人無完人,成長中的孩子更是如此。這樣一來,無論孩子多努力,看到的都只是不足。而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總是看人家優點,對比後打擊自己的孩子。

    2.自卑與補償

    有這樣一個隱喻“有這樣一隻鳥,很討厭,自己飛不起來,就下一個蛋,讓蛋飛起來。” 這描述的恐怕就是您說的這類家長。表面看起來是望子成龍,為了孩子好,其實的內在心理機制是自卑後的補償。

    如果一個孩子小時候,尤其6歲以前,總是受到嚴厲的批評,甚至體罰,在父母的嚴格要求下,就會形成強大的超我。按照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理念,“超我”是掌控規則層面的力量,超我很強大的人就會有很強的控制慾,而安全感很低,也因為就會有較強的自卑感,這種心理機制就實惠非常渴望出人頭地,只有這樣才會獲得價值感。

    當這樣的孩子長大,成為父母,他自己已經沒法達成的目標就寄予在孩子身上,期望著孩子替自己實現,從孩子所獲得的價值感裡得到補償。如果孩子不夠好,就影響了自己潛在目標的實現。因此也會死死盯住孩子,動輒就批評指責。

    3. 接納不完美,用愛和鼓勵養育積極Sunny的孩子

    溫尼科特說,從來就沒有百分百優秀的母親。所以也從來不會有百分百優秀的孩子。當我們盯著孩子的某一方面看,這一方面就會被放大。所以盯著孩子的缺點不放,孩子的缺點會被固著,而接納孩子的全部,肯定孩子的優點,引導孩子改正不足,才會使得收穫一個積極Sunny,內心又力量的孩子。

    希望可以幫助到您。也與自己共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行書各種折筆的寫法及應用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