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硯臺山人
-
2 # 76651703812笑抒心語
一,什麼是引碑入草?
在中國的書壇上,歷來有兩大體系,一是碑派,一是帖派。近代許多人要將兩派融合,即碑帖結合,但難度相當大。上世紀七十年代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李志敏先生經過多年探索,把魏碑的關鍵筆法和特點融入狂草之中,使狂草的筆畫更具骨力,章法更有氣勢。這是自張旭懷素開創的連綿體狂草以來一種風格全新的體式,因此填補了二十世紀中國狂草史的一項空白。這種把魏碑的關鍵筆法和特點融入狂草的做法就是引碑入草。
二,為什麼說李志敏先生開創的引碑入草填補了二十世紀中國狂草史的空白,它的獨道之處在哪裡?
一是,在筆法上融入了魏碑方圓起筆的用筆方法,並將許多弧度變成了銳角,此外還用"化線為點"的筆法增加線條的力度。"化線為點"就是將線條的兩端頓筆,中間飛白,這樣就將一條線變成了無數大小不一不規則的點,大大增加了點畫的力度。這些用筆方法就使以往平滑的線條變化多端,從而使流暢的狂草變得跌宕起伏,多彩多姿。
二是結體上由"以形取勢"為“以勢帶形”。傳統草書的結體方法是根據字形來確定結體的走勢,引碑入草後卻是依據氣勢的走向組織結構,這就便於實現空間的隨意性擺佈,也就更能展示魏碑的氣勢和風骨。
三是在章法上打破了傳統單一取勢的做法,將傳統以“字連"為主的取勢方法變為以“體連”和“勢連"為主。同時輔以"左高右低”或"左低右高"的字態,加強了對比呼應。
四是墨法上吸收了魏碑的飽墨入紙的特點,飽墨入筆,枯筆連綿,縱橫使轉,大濃大枯。有時一筆下來連綿十幾個字,這是狂草史上的奇蹟。
-
3 # 不二齋
先從引碑入草開始說起:
什麼是引碑入草呢?我們知道書法目前分為兩大派別,一個是以二王為主的“帖學”,一個是以漢魏碑刻為主的“碑學”,所謂的“引碑入草”就是把魏碑的用筆融入到帖學的草書之中,這聽起來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書法的方向。到現在也有很多的書法家朝這個方向努力,做著各種探索,也有的書法家想把帖融入碑學。總之,碑帖的融合是當今書法的主流,現在已經沒有了當初的門戶之見。
于右任草書對聯:飛龍戲海,舞鶴遊天。
最早引碑入草的書法家是哪些人呢?其實從清代末年開始,碑學開始流行的時候,碑帖融合就已經興起,只是學碑的和學帖的書法家都不願意承認,因為這些學習和推崇魏碑的書法家本身以前就是學帖學的,他們後來學了碑,並不代表把帖學全都忘記了,那個時候草書和碑已經開始融合了,比如著名的書法家何紹基、趙之謙等等。
民國的時候,于右任算是主動進行“引碑入草”的代表人物,他的碑帖融合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這個是公認的,現在有不少人在學習他的書法,他把碑和帖結合的恰到好處,既有碑的厚重,又不失文人的氣息。
另一個“引碑入草”大書法家就是林散之了,他就是二十世紀的書法家,他在書法上的地位和水平都是當時一流的。
林散之草書:白日依山盡…
關於李志敏的“引碑入草”對於他我並不是很瞭解,但肯定不是“引碑入草”第一人,也沒有填補20世紀草書空白,在網上查了一下他的作品,確實是碑帖結合,可是我覺得結合的不是很好,有點過了,太野了。
李志敏草書:風雲三尺劍,花鳥一床書。
-
4 # 坐看雲天風起時
我對書法知之不多,尤其是草書,更是隻願欣賞、絕少評價!但既然問到了,我就談談自己的看法吧!對李志敏先生的草書,我是非常崇拜的!在我看來,李志敏先生和林散之先生,是當代草書兩個集大成者,素有“南林北李”之譽。林散之先生草書頗具飄逸之美,李志敏先生草書則顯蒼茫之勁,可謂風格迥異,剛柔相濟,並稱大家。李志敏先生遍學歷代書法大家,倡導“碑帖結合”,“引碑入草”是他的一生最大貢獻。他寫草書走“純草”的路數,很少夾雜行書結體,類似懷素拓片《大草千字文》,但不同的是李志敏先生的草書更為凌厲,帶有碑所特有的厚重、骨力和氣勢。歷來草書是連綿線的藝術,而李志敏的草書卻是“點”的藝術,每個線段都有“縮線變點”的趨勢,整體看一幅作品就像是點的舞蹈,所以有人稱李志敏先生的草書是“散點派”,這在中國草書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具有開創性的突破。
可是,由於李先生雖是草書大家,卻很少宣傳自己,只是一味的致力於書法藝術的研究和實踐,致使大多數普通人對其知之較少,這也不得不說是一件憾事吧!但我相信,瑰寶畢竟是瑰寶,是掩蓋不住其光輝的!您說是吧?
-
5 # 一笑聊知
還是那個觀點:書聖王羲之直到唐代才徹底奠定他在書法史的地位。現在20世紀剛過去18年就說誰誰填補了20世紀空白,是不是有點操之過急了?
回覆列表
關於李志敏先生我不是很瞭解,但是引碑入草確是一件很值得探究的事。草書揮灑自如,流美靈潤,巧妙多姿。但若能加入碑的金石氣,會使草書作品更為可觀, 增加了草書的凝重、樸厚、斑駁、 蒼古之氣!猶如老樹生耳,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