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非著名法醫

    首先是死亡時間的概念,死亡時間就是指機體死亡後經歷的時間,即檢驗屍體時距死亡時間發生的間隔。現在推斷死亡時間主要是透過屍體現象來大致做出推斷,比如早期屍體現象和晚期屍體現象。

    但是前提是什麼,那就是常見的環境中。

    早起屍體現象包括什麼呢?比如屍溫、屍斑、屍僵、角膜混濁程度等。這是在法醫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方法。

    屍溫,就是人死後,新陳代謝停止,屍體在外界環境中熱量不斷散發,使屍體的溫度逐漸將至環境溫度。通常都是測量屍體的直腸的溫度和肝臟的溫度,因為直腸溫度相對好測量,所以一般法醫在實際工作中都是測量直腸溫度來推斷死亡時間。屍溫下降這與屍體所處的環境、衣著、肥胖程度等都有關聯。但是法醫學家透過研究得出了一些變化規律。比如中等身材的人在春秋季16~18℃時候,前10小時每小時大概降1℃左右,以後屍溫降低程度約為0.5℃,但是在40℃環境中,屍溫是不降低的,還有在冰雪環境中,屍體大約1個小時就能完全冷卻,法醫學課本上還有一個根據屍溫推斷死亡時間的表格。一般環境中誤差可以在1-2小時之內。

    屍斑,這裡概念性的東西我就不講了,屍斑推斷死亡時間也是根據屍斑的形態,從墜積期、擴散期、浸潤期,每個時期屍斑的顏色都是不一樣的,比如有幾個節點六小時之類,屍斑可以轉移,超過12小時屍斑不轉移,超過24小時屍斑按壓不褪色,這都是法醫前輩總結出來的規律。但是如果透過屍斑判定死亡時間那就是誤差按照幾個小時計算了。

    另外還有屍僵和角膜混濁程度,這裡我不一一贅述,有興趣可以看我前期的問答,裡面有提過。

    那麼晚期屍體現象包括什麼呢?比如屍綠、腐敗靜脈網、腐敗水泡、巨人觀、白骨化等等。這個推斷起來可以說完全憑經驗,誤差在幾天甚至幾個月之類都是正常的。以為篇幅原因我給大家找個一個圖表,可以一目瞭然。

    當然推斷死亡時間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透過人體體液的變化規律、屍體出現的昆蟲等等都可以推斷死亡時間。

    比如根據屍體蛆蟲的長度來大致推斷,比如春秋季蛆一天可以長0. 1釐米,2周成蛹,4周成蠅,夏天每天0.2-0.3釐米,4-5天成蛹,一週後成蠅等。

    現在回到題主的所提出的問題,如果人死後一直用冷凍的方式儲存,這個怎麼推斷死亡時間?首先我講一個事實,其實冷凍條件(冰棺)中,屍體並不是沒有腐敗,只是腐敗變得慢而已,屍體也會脫水、腐敗,比如屍體面板顏色會變成黃褐色直至變成黑色,手指、嘴唇、眼瞼等因為脫水會皮革樣化,眼球也會塌陷下去。

    這讓我想起了上海殺妻把屍體存在冰櫃中的案子。我記得死者的丈夫把妻子屍體放在冰櫃中凍了大約三個月時間,等發現屍體時候已經,屍體已經變成黑色。其實現實中,殯儀館冷櫃的溫度達到-18攝氏度,在這樣的環境中,人的屍體會快速降溫,對於這樣極端的溫度而言,以上的推斷死亡時間方法已經完全沒有失去作用。

    我也查閱了很多資料,現階段還沒有來推斷冰棺中或者冷凍屍體條件下能夠大致推斷死亡時間方法和技術,如果說能夠推斷這樣條件下的屍體,屍體顏色變化應該可以做一下研究,還有一種就是屍體為什麼會變黑?那是因為屍體酪氨酸分解成類似黑色素等物質所致,這個應該也可以研究一下。

    但是現階段,我只能說對不起,這個真的推斷不了。

    我想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死亡時間推斷會越來越準確!

    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可以給一個關注,小手一抖給一個大大的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製作九宮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