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可可尋夢環遊集

    世界所謂經典作品數以千計,一千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是我還是堅定的為任何一個推薦版裡沒有《悲慘世界》而惋惜。

    “只要本世紀的三大問題——男人因貧困而沉淪,女人因飢餓而墮落,兒童因無知而凋敗——得不到解決;只要在有些地區,社會窒息的現象依然存在,換句話說,從更廣義的角度看,只要地球上還存在著愚昧和貧困,像本書這一類作品就不會是無益的。”--《悲慘世界》

    談到名著,甚至都能當一個書目型別,現在的人更多想到的可能是小學生必讀書籍吧,行動網路的急速發展,使得知識的索取已很方便,每個人學習的碎片化、快餐化、目的化越來越嚴重。看完100萬字的煌煌鉅作,對於很多人來說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且這種名著已經有很多影視改編,故事都是那個故事,為什麼不去看那些影視作品就可以了呢?

    但,我太喜歡《悲慘世界》,希望用綿薄之力盡可能向每個人推薦這部作品。

    讀完這本書,它一定能在你人生時光裡留下絢麗的光暈。

    “請仔細觀察一下人生。它天生這樣,讓人感到到處有懲罰。你是一個所謂幸福的人嗎?唉!你每天愁眉苦臉。天天都有大煩惱,或小憂愁。昨天,你為一個親人的健康擔憂,今天又為你自己的身體犯愁;明天怕沒有錢,後天怕遭人誹謗,大後天又怕一個朋友遭不幸;還要操心天氣如何,什麼東西碎了,什麼東西丟了,尋歡作樂,又怕受到良心和脊樑骨的譴責;下一次,又要操心公務的進展情況。還不算內心的種種痛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一片烏雲驅散了,另一片烏雲又出現。一百天,只有一天充滿歡樂和Sunny。你還算是享有幸福的少數人!至於其他人,黑夜始終籠罩著他們。審慎的人很少使用“幸福的人”和“不幸的人”這兩個詞語。這個世界顯然是另一個世界的前廳,這裡沒有幸福的人。人類的真正區分,是“光明的人”和“黑暗的人”。減少黑暗人的數量,增加光明人的數量,此乃我們的目的。因此,我們大聲疾呼:大辦教育!普及科學!讀書識字,就是點亮明燈;每拼讀一個音節,便會閃爍一顆火星。不過,光明不一定意味著歡樂。人在光明中也會痛苦;過分光明,會把人燒傷。火焰是翅膀的大敵。翅膀著了火,仍不停地飛翔,那是神創造的奇蹟。當你認識了,愛上了,還會有痛苦。光明是在淚水中誕生的。享受光明的人會哭泣,哪怕是為黑暗中的人哭泣。”--《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十八世紀大文豪維克多雨果於1861年釋出的一部震撼人心的輝煌鉅著,堪稱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

    法國1789~1871年又稱為革命世紀,短短82年,法國就進行了5次革命,路易十六被砍頭、拿破崙上臺、波旁王朝復辟,君主制、帝制、共和制輪番登場佔據舞臺,舞臺上各種角色你方唱罷我登場,時代的巨輪從未停下腳步,各種思想在碰撞和昇華,不斷變更的政體制度,使得這個時代有權有勢有錢,下個時代可能就被淪為窮人,而窮人因為物資的短缺卻可能越來越艱難。

    作者創作本書的時代以及本書的背景時代就在這個革命世紀裡,不得不岔開提一句,《戰爭與和平》、《紅與黑》、《基督山伯爵》等名著都是以那個時代作為背景的,瞭解革命世紀以及同時代的歐洲其他國家的歷史,可以說是開啟閱讀名著大門的鑰匙之一。

    《悲慘世界》以充滿苦難的革命世紀為背景,通過冉阿讓一生的故事,引出並串聯起數量眾多經典的人物形象,展現了法國的眾生百態及戰爭、理想、宗教、人文、地理等等。書中主要人物如同溺水者般在這個時代沉浮,都以自己的方式在拼搏,意志散發的光芒如同點點繁星照亮黑暗的天空,而其中最亮的那顆星就是主角冉阿讓。

    “壁爐上有兩個燭臺,我把它們留給珂賽特。它們是銀的,但在我看來,是金的,鑽石的。它們把插上的蠟燭變成聖燭。我不知道送我燭臺的人在天之靈對我是不是滿意。我已盡力而為了。”--《悲慘世界》冉阿讓遺言

    冉阿讓並不是神,他曾經偷竊過一個麵包,被入獄五年,因為不接受判決多次越獄,刑罰被累積到十九年。他確實是一個罪犯,被法律所懲戒,出獄後被社會所敵視,無法找到工作,被逼無奈下也許就要在犯罪的地獄裡越走越遠,在世俗的眼光裡已是不可救藥的罪人。在一次偷盜行為後,米利埃主教豁免了他,還把他僅有的財富、父母遺物-兩個銀燭臺贈予冉阿讓,希望冉阿讓能養活自己。這次救贖,冉阿讓感受到了自己良知的覺醒、內心的改變、信仰的力量,他用自己一生的努力變得更加善良。冉阿讓肯定是不完美的,其後的一生也經歷過多次內心抉擇的審批,他在這些重要時刻都心存米利埃主教光芒的餘暉,每一次都選擇犧牲自己,拯救更多的人。冉阿讓是作者雨果認為凡人能夠達到的最高境界,是在這悲慘的世界中帶來光明的人。

    冉阿讓一生之敵警察沙威,他對冉阿讓的追捕使全書充滿懸念和戲劇效果,他堅定的維護法律的權威,是所謂秩序的守護者。在多次接觸中,沙威逐步發現冉阿讓不符合他認為的罪犯所作所為,他被冉阿讓的善良所震撼,他的精神世界隨之坍塌,跳入河中以自殺結束生命。

    沙威和冉阿讓是矛盾的對立面,一個是為了維護社會法律,其實是腐朽制度的代表,而冉阿讓代表的是愛,傳承自米利埃主教的一種普世大愛,突破制度束縛,為的是普羅大眾有更幸福的未來。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是進步與腐朽的對決。

    雖然有無數悲傷的事情在《悲慘世界》的故事裡發生,可無疑整本書的基調是昂揚向上的,整個故事有著光明、積極向上的結尾,我不能把《悲慘世界》定義為悲劇,因為除了冉阿讓最後自己對人生的昇華,馬呂斯和柯賽特的愛情也是如此甜蜜的。

    雨果描寫愛情是如此美妙,大家不要忘了鼎鼎大名的愛情篇章《巴黎聖母院》也是出自雨果之手。

    馬呂斯和柯賽特的愛情從兩人眼神的對視開始,通過兩個人的視角分別來表述愛情的產生、愛情給人帶來衣著、行為、思維的變化。這個階段主題是暗戀是曖昧,衣服甚至眼神的小小改變都能讓感性的馬呂斯和柯賽特思潮澎湃,糾結煩惱。他們是幸運的,他們是相愛的,花前月下兩人互訴衷腸,約定終身,最後團圓結局兩人修成正果。期間過程描述的細膩動人,他們倆的故事是色彩暗淡的《悲慘世界》裡光明的一筆。

    雨果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他堅信歷史會一步步地前進,他在這對年輕情侶身上看到了用冉阿讓等人所作的犧牲換來的成果。一代新人換舊人,但離去的一代應該感到欣慰,在雨果看來馬呂斯和柯賽特都是未來的希望。

    “你可聽見這樂聲,人民在深谷裡歌唱

    歌聲正向你宣佈,我們在朝光明前進

    不管人世多麼險惡,希望火光永不滅

    漫漫長夜終會結束,朝陽也即將升起”--《悲慘世界》音樂劇

    愛的定義是廣泛的,有愛情、有對生活的熱愛、有對普羅大眾的

    大愛,這些感情都是積極的都是熱情的。魯迅說:悲劇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是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悲慘世界》在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後,從中長出愛的胚芽,努力穿過黑土,抵擋風雨洗禮,大樹開枝散葉,傳承種子並生長為茂密森林。

    《悲慘世界》不是悲劇故事,是偉大的勵志作品。

  • 2 # 赤松子

    維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國積極浪漫主義最傑出的代表,《悲慘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品,也是法國文學中最著名的小說之一。雨果從四十年代寫起,於1862年發表,前後達二十年之久。小說中所描寫的事件始於1815年,而結束時已經是七月王朝時期了。《悲慘世界》的小說內容十分豐富,但是作家注意的中心是那些不幸者的“悲慘世界”。在小說的作者序裡,雨果曾提出當代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這是理解小說主題的鑰匙,對下層人民痛苦命運的描寫,在小說中佔主要地位。一個純樸的工人,為了飢餓的孩子偷了一塊麵包,竟服了十九年的苦役。《悲慘世界》這部小說的原意是“受苦的人們”。冉阿讓、芳汀、珂賽特以及街頭流浪兒格夫羅舍,都屬於這些不幸的人。他們受盡痛苦,遭遇到無情迫害,被社會所唾棄。雨果在描寫他們痛苦的命運時,揭露了資本主義的尖銳矛盾和貧富懸殊的鴻溝。資產階級法律就是為了保護有產階級的利益而制訂的。雨果在《悲慘世界》裡以極大的藝術力量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下層人民受苦受難的“悲慘遭遇”以及資產階級法律與人民為敵的本質。但是作者並沒有指出一條正確的出路。作家堅持他的道德說教,把“仁慈”、“博愛”當作一種醫治社會弊端的靈丹妙藥,這些不能不給讀者帶來消極的影響。

  • 3 # 小鳥遊戲實況解說

    男人因窮困而道德敗壞、女人因飢餓而生活墮落、兒童因黑暗而身體羸弱。《悲慘世界》的主題是寫人類與邪惡之間不懈的鬥爭,人類本性是純潔善良的,將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經過苦難的歷程。書中穿插當時法國革命動亂的背景和拿破崙滑鐵盧戰役的描寫。

  • 4 # 武哥分享

    雨果《悲慘世界》中的三大悲慘是指:男人因窮困而道德敗壞、女人因飢餓而生活墮落、兒童因黑暗而身體羸弱。《悲慘世界》的主題是寫人類與邪惡之間不懈的鬥爭,人類本性是純潔善良的,將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經過苦難的歷程。書中穿插當時法國革命動亂的背景和拿破崙滑鐵盧戰役的描寫。

    《悲慘世界》規模巨集大,人物形象近百人,約120萬餘字,分五部分,標題分別是《芳汀》、《珂塞特》、《馬呂斯》、《卜呂梅街的兒女情和聖丹尼街的英雄血》、《冉·阿讓》。小說的基本情節是冉·阿讓的悲慘生活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水域野釣,求大神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