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你有什麼好的祛溼方式嗎?
10
回覆列表
  • 1 # 純鈞LHGR

    立秋以後,天氣漸漸乾燥,早晚溫差大,很多人覺得天氣涼爽了,便容易對溼氣大意。

    若說排溼、進補,其實單純排溼也不是第一位的,而是應該先“去燥”“排溼”同時進行。

    利溼藥屬於“陰柔”藥物,其性凝重粘滯,守而不走,較難以運化。而秋季來臨,天氣又變得乾燥,為了避免排溼的食物藥物難以運化甚至燥邪由外而內,故而應去燥行氣,畢竟秋老虎還是挺厲害的。

    1.應多選擇一些酸味甘潤的果蔬,如百合、銀耳、山藥、秋梨、藕、鴨肉、柿子、芝麻等,養陰清燥,這是祛溼的基礎。

    2.喜歡喝養生茶的人,不要只喝一種。偏於溫性的艾葉、佩蘭,可以除溼;偏於涼性的竹葉、荷葉可以清熱,兩類茶換著喝,既去秋燥又排溼,效果更好。

    3.多數人飲食無法排溼的問題。一要減少鹽的攝入,二要少量飲食,對去燥去溼都有好處。

    4.溼氣是脾虛引起的,溼氣又會使脾虛加重,所以健脾、祛溼要一起進行才行。多吃平性食物,如玉米、山藥、泥鰍等,能去燥也能去溼,都是上選。

    5.喜歡喝蜂蜜祛溼的人應注意,蜂蜜的食性是有區別的,有的是涼性蜂蜜,有的是熱性蜂蜜。去燥去溼最好選用涼性的洋槐花蜂蜜。

  • 2 # 是平平吖

    溼疹是夏季常見的面板問題,以紅斑、丘疹、丘皰疹為主,最大的痛苦是瘙癢劇烈,身體難受,還影響美觀。

    既然叫「溼疹」,說明體內溼氣重,廢水多。水的代謝對身體很重要,什麼是水的代謝正常?就是喝進體內的水,要順利、完全地被身體吸收。

    調理溼疹,需要恢復脾、肺、膀胱的功能。

    中醫認為,人體內水谷的消化吸收由脾(中醫概念的脾)來主導,脾的功能異常,食物、水液的代謝就會受到影響。喜歡中醫的朋友一定聽說過「脾虛溼盛」這個術語,所以對待溼疹,必須要健脾。

    我們可以自己動手,採用疏通脾經易堵塞穴位的方法來恢復脾的功能。脾經的易堵塞穴位是地機穴、三陰交穴、公孫穴、太白穴。

    地機穴:脛骨內側緣,膝關節內側下3寸(4指寬)

    三陰交穴:脛骨內側緣,內踝尖上3寸(4指寬)

    太白穴:足大趾後,內側核骨下,赤白肉際陷中

    公孫穴:太白穴後一寸

    「肺主皮毛」,凡是肌表的問題,一定要恢復肺的功能,而且我們的祖先還認為「肺為水之上源」,肺也與水的代謝有關(有些女性朋友喝水後馬上小便,尿量還挺大,這不是腎的問題,與肺有關)。

    如何恢復肺的功能?可以自我疏通肺經的易堵塞穴位。肺經的易堵塞穴位是孔最穴、魚際穴。

    孔最穴:前臂掌面拇指一線,肘橫紋下2寸(3指寬)

    魚際穴:第一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

    人體是複雜的整體,貌似孤立的區域性問題,可能是多臟器的問題。

    中醫所講的膀胱是人體第一道屏障,主表,它也與水的代謝有關。在肌表發生的異常紅色疹子也可能與膀胱有關,因此我們還要疏通膀胱經的易堵塞穴位。

    膀胱經的易堵塞穴位是崑崙穴、承山穴、合陽穴、委中穴。

    崑崙穴:足外踝尖與跟腱連線中點偏下方骨頭上緣

    承山穴: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處

    委中穴:膝蓋後方的膕窩中點

    合陽穴:委中穴下2寸(三指寬)

    易堵塞穴位可以每次按揉兩分鐘,每天三次,堅持三天,痛感會下降。

    疏通脾經、肺經的時候,您可能發現溼疹發生的位置,有人在小腿內側,剛好是脾經的線路,有人在手掌大魚際附近,這是肺經的易堵塞穴位。

    「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透過古人對人體解剖結構的認知,我們更應該堅定信心,把相應經絡疏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南非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