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物來則應

    如果孫策和周瑜不英年早逝,東吳會統一三國麼?

    答案是有很大的機會統一三國。

    一、曹操佔據北方,人口、地盤和資源上都比東吳有優勢,曹操憑藉北方優勢,一定會掃平東吳。

    二、孫策和周瑜的組合不是最優組合,無法抗衡曹操那邊的文臣武將。

    凡是有以上思想的小夥伴,大都是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對歷史上真正的孫策和周瑜瞭解的不夠多。

    孫策,字伯符,吳郡人,江東之虎孫堅的長子。破虜將軍孫堅在各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帶兵正面擊敗呂布,勇猛無敵。

    孫策完美繼承了孫堅的勇武基因,在孫堅死後,先屈從袁術,然後帶領江東舊部,在公元195年東渡長江,征討江東,歷時五年時間,以兩千多人起家,在公元200年擊敗廬江太守劉勳和江夏太守黃祖,徹底統一江東。

    可以這麼說,孫策征討江東的效率,在整個三國時代,沒有任何一位諸侯和武將可以相提並論,小霸王之名,絕非浪得虛名。

    如果不是因為在狩獵時被刺客偷襲,中箭受傷,不幸早亡,那麼以孫策堪比項羽的勇武,殺過長江奪取荊州不是難事。

    一旦東吳吞併荊州,那麼上可以繼續奪取益州,中可以出兵樊城和襄陽,跟曹操對峙,走蜀漢劉備的路線。

    所謂的諸葛亮借東風,草船借箭,大敗曹軍,都是《三國演義》小說杜撰,並沒有這些事,歷史上是周瑜指揮軍隊擊敗曹操,保全了東吳。

    如果孫策和周瑜不英年早逝,在東吳張昭、顧雍、陸遜、諸葛瑾、呂蒙、黃蓋、韓當、丁奉、周泰、太史慈、程普、潘璋這些文臣武將的輔助下,完全有能力跟曹操兩分天下。

    周瑜的才能在歷史上絲毫不遜色於諸葛亮,在軍事上更是強於諸葛亮。

    如果東吳搶在曹操北伐之前奪取荊州,再北上奪取益州,佔據雍涼二州,那麼完全可以壓制北方的曹魏。

    以孫策的年齡,沒有死於意外,自然死亡的話,曹操一定會比孫策先死,那麼在曹操死後,曹魏內部大亂之際,孫策完全可以趁機帶兵征討曹魏,進而滅掉曹魏,統一天下。

    以上的戰略思想,便是在諸葛亮隆中對的基礎上,又吸納了龐統的戰略思想,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在雍涼二州、益州和荊州三路出兵。

    諸葛亮五次伐魏失敗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荊州丟失,蜀漢只剩下一條路跟曹魏死磕,選擇性太少,曹魏只要集結重兵把這條路堵死,諸葛亮一點辦法都沒有。

    論鬥將,整個曹魏的武將,也沒有一人是孫策的對手,論帶兵,呂蒙可以擊敗關羽,陸遜更是能火燒蜀漢八百里聯營,東吳整體戰力非常強大,是有很大機會滅到曹魏的。

    至於劉備,東吳孫策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時候,自然就會提前滅掉蜀漢了,那時候的劉備兵不過兩萬,打曹操是靠東吳,奪益州是靠益州內部法正和張鬆叛變,真要實際打起來,劉備一方根本不是東吳孫策的對手。

  • 2 # 東邪不賣藥

    周瑜,千古之儒將,“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擼灰飛煙滅”,赤壁之戰,協同魯肅力排眾議,以弱勝強,火燒赤壁,一戰奠定三分天下。

    孫策和周瑜同歲,同樣的少年英雄,二人於壽春一見如故,從此便君臣相知,推誠相待,共襄江東大業。建安四年,孫策攻取廬江郡皖城,孫策自取大喬,周瑜納小喬,也是千古佳話,更是讓後人豔羨不已。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英年早逝,留下“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遺命,令人不甚嗟嘆。周瑜一生不辱使命,力保江東,戰至最後一息,二人堪稱君臣相知的典範。

    曹魏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一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整個東漢也不過十三州,曹魏佔據的都是富庶的要州。

    蜀漢為劉備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戰後才在諸葛亮協助下,由荊州南部開始發展。其勢力一度涵蓋荊州、益州及漢中。立國前後與孫吳發生多次戰爭並損失荊州,於諸葛亮南定南中後獲得雲南一帶疆域,至此漸漸穩定。

    東吳的疆域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陸續獲得荊州西部、交州,並在擊敗關羽後獲得整個荊州南部。至孫權稱帝后疆域方穩定下來。

    到公元263年,也就是三國後期。蜀國大約有110萬人口,養兵約10-12萬左右 ;魏國有443萬人口,養兵約30-40萬左右;吳國有256萬人口 ,養兵約15-20萬左右。

    經濟上,曹魏三代明君,曹操開創屯田制,提高土地利用率。曹丕限制土地兼併的不良之風,獎勵耕織,鼓勵商業發展,始終儲存著政治清明,民生富足,百姓安居樂業。曹魏的經濟在三國之中始終儲存領先地位,很多東吳和蜀漢人口冒險遷往曹魏。

    除此之外還有蔣濟、陳群、華歆、鍾鷂、滿寵、董昭、王朗、崔琰、毛玠、賈逵、杜幾、田疇、王修、楊修、辛毗、楊阜、田豫、王桀、蒯越、張既、杜襲、棗祗、任峻、陳矯、郗慮、桓玠、丁儀、丁廙、司馬朗、韓暨、韋康、邴原、趙儼、婁圭、許攸、郭淮。這些都是曹魏集團的重要文臣和主要謀士。

    五子良將:張遼、樂進、張郃、于禁、徐晃。

    八虎騎: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曹真、曹休、曹純、夏侯尚。

    兩虎賁:典韋、許褚。

    除此之外還有李典、李通、朱靈、文聘、龐德、鄧艾、鍾會、臧霸、田豫、牽招等等良將。

  • 3 # 石湖魚

    不現實,基本不存在可能性。漢代是個非常詭異的時代,其詭異集中體現在軍事實力,那怕東漢最亂最弱的時候,欺負異族跟玩的一樣。比如大家津津樂道的涼州兵,涼州兵為什麼強,因為每天都在打仗,以羌氐為例,幾乎年年必反。

    漢代以來,始設都護府和護羌校尉等職,這其實是個外族高壓機構,所以外族屢屢造反,但次次都被毫不費力的壓制。能打到什麼程度?大漢有過一次千里拯救大兵瑞恩行動,具體人名我記不住了,總之就是一幫人漢兵,一開始多少沒說,最後撤離的時候只有26人。就這26人,守一座城,足足守了兩三年,匈奴等各部聯軍十幾萬一點辦法沒有。

    東漢當時剿滅個外族騷亂,出兵都是按百計算的,三百人,五百人這樣。只有北宮伯玉那次算是例外,但根本原因是拉上了邊章和韓遂兩個漢人做指揮。

    但東漢強大軍事能力的保證,全部來自北方。當時三大募兵地,涼州,幷州,冀州,一直到了唐代,杜牧還誇,冀州馬下等也可一日二百里,冀州兵無敵於天下。

    唐末五代騷亂也證實了這點,唐末重鎮,根本就沒南方的菜,身處北方的幾大勢力,也壓根不把南方割據勢力當人。李存勖把只有盧龍一鎮的劉仁恭都算一號,而對號稱十國第一人的楊行密完全無視。

    無他,經濟文化實力差距太大,尤其是軍事戰鬥力。這還是唐末,事實也證明了這點,一旦北方完成統一,開始南征,南方根本沒還手之力,不管柴榮還是趙匡胤,基本就是摧枯拉朽。

    所以,不要吐槽孫權屢戰屢敗了,那個年代,南方打北方,真是就是白送,依靠長江天險據守,是唯一值得考慮的,或者只能指望北方大亂,形成一個個分割勢力,才有可趁之機。

    另外說一下諸葛丞相,益州實際是個比江南更慘的破地,缺馬缺鐵缺銅,而且交通極其不便,要想富先修路這個道理總該明白吧,江南有水路便利,還發展不過北方,傾江南之力,我估計合起來戰鬥力還未必有冀州一州高。

    但諸葛就憑一個破益州,打的曹魏聞風喪膽,只能戰略防禦,毫無覬覦之心。我就問一下,還有誰能做到?黑諸葛的,有沒有想過武侯那是啥家底?啥背景?

  • 4 # 北社野老

    如果孫策周瑜不英年早逝,東吳也不會統一天下。諸葛亮在《出師表》裡這樣說:“劉繇王朗,各據州郡……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可見孫策的坐大,獨並江東也是得一時之勢。若遇勁敵 ,或許未必,或許要困難得多。孫策周瑜或許能從劉表手裡再取荊襄,這就是最大的勝利了。我說的只是或許,其實未必。後來孫權取了江夏,只能殺了黃祖,仍舊退回江東。

    孫策性格剛烈,周瑜小肚雞腸,慣會內耗,要想伐魏曹操可真是他們的對手。曹操手下猛將如雲,謀臣成群,而孫策手下第一謀臣張昭子布充其量也只是個軟骨頭,投降派。從未做過獨當一面的大任,非郭嘉,荀彧的對手。赤壁一戰說到底還是長江天塹,如果無此天險,曹操不用艦船,兵馬直驅東吳早成廢墟平地。

    再者,劉備集團也不是吃素的,關張趙窺視著,諸葛亮微微冷笑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戰機。

    因而,孫策周瑜守住江東還耍依長江天險,向北發展不可能成功。兵謀荊襄鬧不好還要蹈孫堅覆轍。

    曹操可能沒有接觸過孫策,見了孫策會說什麼,只會說:“此兒勇而氣短,非丈夫也!”回頭一見周瑜又會說:“此奶油小生,得東風之助耳!”

  • 5 # 端木建

    陳壽曾評價孫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孫策自己也曾對弟弟孫權說:“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一個勇猛銳取的梟雄形象,躍然紙上!

    《三國名臣贊序》:“公瑾卓爾,逸志不群。總角料主,則素契於伯符;晚節曜奇,則叄分於赤壁。惜其齡促,志未可量…… 公瑾英達,朗心獨見。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託霸跡。志掩衡霍,恃戰忘敵。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參分,宇宙暫隔。”

    以上是對孫策和周瑜這一對君臣的評價,很準確,很中肯。

    那我們就開啟腦洞一下,假設孫策和周瑜這一對名君臣,好兄弟,如果不英年早逝,東吳會統一三國嗎?

    三國時期東吳的國力:孫權在公元229年稱帝,都城建業(現南京),當時的吳國領土主要控制揚州、交州、荊州等江東地區,它的國土面積約145萬平方公里。他的人也不多,但是比蜀國多不少,據後來的史書統計東吳當時大約有52萬戶,230萬人左右。國力在魏、蜀、吳三個國家中排第二。當時東吳的總兵力約在20-25萬左右,主要駐紮在南郡等長江沿線等重要城市和魏國、蜀國主要隔江而治,這算是東吳的大致情況。

    我們先分開各自介紹一下,這一對好盆友。

    先是孫策,據史書記載,孫策十幾歲時就與名士相交,與孫策同年的周瑜慕名前來拜訪,兩人結為至交好友。父親孫堅在荊州戰死時,孫策翅膀還沒長硬,無奈之下只好投奔袁術。

      袁術曾感嘆:“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不過,袁術雖然認可孫策的能力,畢竟不是自己的親信,就把之前許諾給孫策的官位給了他人,引起了孫策的不滿,決定脫離袁術集團,向袁術請兵平定江東,說打下江東之後,地盤都是袁術的。

      孫策就帶著借來的這點兵馬,先後平定劉繇、嚴白虎等勢力,為江東打下基礎。袁術死後,孫策又平定了廬江太守劉勳。當時遠在許都的曹操,聽說孫策平定江東之後,也只能感慨“猘兒難與爭鋒”,並且主動和孫策聯姻,以便穩住孫策。

      而且,孫策也很會識人用人,吳國的核心人物如張昭、張紘、周瑜、呂蒙、周泰、太史慈等等,都是孫策在世時招攬的,後來都成了孫權倚仗的重臣。

    再來說周瑜,史書上記載:周瑜本人長相英俊,且精通音律,從小受到過良好的啟蒙教育。而且比較巧合的是周瑜是和孫策同一年出生的,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與孫策認識,且關係非常一般,可以說是至交好友。在孫策起兵後,他也追隨孫策一同奔赴戰場,逐鹿中原。

    在和孫策一起作戰的過程中,表現得有勇有謀,屢次立下奇功,深得孫策的信賴。不過孫策英年早逝,在他26歲的時候就遇刺死了,死前他就託付周瑜要輔佐好他弟弟孫權。周瑜在孫策死後繼承了他的遺志,旗幟鮮明的支援孫權掌握權力,和當時的主要謀士張昭等人一同輔佐孫權。孫權在此後也非常信任周瑜,國家大事都必須要和他商議,最後才能決斷。可見周瑜的地位和能力。

    再看當時的局勢,孫策遇襲死於公元200年,正值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當時袁紹曾與孫策暗通書信,約他襲擊曹操後方,形成夾擊之勢。曹操為對抗袁紹的進犯,幾乎是傾巢而出,這個時機可以說是非常難得的。當時依附於荊州劉表的劉備,就曾力勸劉表出兵襲擊許都,只可惜劉表胸無大志,白白錯過了這個大好時機。

      但是,問題不能只從一方面來看,做為孫策的對手,曹操是那麼好對付的嗎?

      袁曹相爭之初,在曹操針對袁紹進行部署時,劉備就曾起兵反曹,一度攻佔下邳,屯據沛縣,擴軍至數萬人。劉備還與袁紹通訊,雙方準備夾擊曹操,結果呢,曹操抓住時機,迅速打敗劉備。其中的原因,雖然有袁紹因幼子有病而沒有采納田豐追襲曹軍的原因,但也充分說明了曹操對形勢和時機的把握能力。

      曹操與孫策聯姻,其實只是想要暫時穩住他,作為一代奸雄,曹操怎麼會把自己的大業寄託在一次政治聯姻上?這年頭兒誰都靠不住,更別說什麼親家女婿了。當初曹操讓陳登任廣陵太守,其實就是在防著孫策。

      由於袁紹的壓力,曹操不得不率主力來到官渡。出兵之前,曹操集團是經過研究的,郭嘉就曾分析說:“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郭嘉的眼光太毒了,他都沒見過孫策,只憑僅有的一點資訊,就能判定一個人的生死。果然,沒過多久,孫策就死在許貢的三個門客手裡。

      這事看起來是一種巧合,但是仔細思之,又是一種必然。

      孫策和他父親孫堅一樣,為人太過猛浪急進,必難持久。當年,孫策與太史慈單挑,他如果打贏了,不過是戰勝了敵軍一個將領,但如果打輸了,那是要給江東集團帶來巨大危機的。事實也證明了,這次單挑,成就的是太史慈的英名,而對孫策沒有任何好處。

      試想:如果孫策當時面對的是曹操,恐怕就沒機會安全返回了,看看曹操手下那些猛將,哪個拎出來都夠孫策喝幾壺的。

      曹操和袁紹對峙時,確實是孫策襲擊許都的大好時機,但是,孫策想要襲擊許都也並非易事。正如孫策自己所說,他擅長戰陣爭勝,但不擅長內政處理,當時孫氏雖然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江東集團並不是鐵板一塊,難保後院不失火。

      除了江東集團內部的不穩定,孫策的鄰居——荊州劉表,與孫氏也有殺父之仇,如果吳軍北上襲擊許都,劉表會坐視不管嗎?劉表本人不偷襲許都,是因為曹操威脅不到荊州,但如果孫策偷襲許都成功,荊州的東邊與北邊就要被孫策包圍,這樣一來,荊州就沒出路了,這種情況下,劉表不想出兵也得出兵。

      如果孫策的老巢被端掉了,進不能滅曹操,退不能回江東,孫策可能就要完了。

      再者,孫策的本意是輕騎襲許都,想要成功,只能靠一個“奇”字,趁曹操毫無防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許都,這才有可能成功。但是以曹操的老謀深算,早就對孫策留有後手,時刻關注著孫策的動向,孫策的所謂“奇兵”,恐怕就沒多大的效果了。

      而且,曹操留下鎮守大後方的是荀彧,以荀彧的才能,孫策即便兵臨許都城下,也無法快速攻克,到那時,曹操必然引兵回援,而孫策聯合的是“豬隊友”袁紹,多謀無斷,勝負一目瞭然。

      即使孫策能從曹軍的反攻中突圍而出,並且返程中躲過劉表集團的圍追堵截,那麼天下形勢仍然是袁曹爭霸,只不過曹操集團被孫策一攪和,會處於非常被動的地位。

      以曹操的性格,他會選擇休養生息,等待機會再圖後舉。而回到江南的孫策,肯定會把眼光放在荊州上,畢竟這才是東吳最重要的戰略屏障。以孫策的軍事才能,一旦曹操無暇顧及,或會最終打敗劉表,拿下荊州,但這絕不會是一個輕鬆和短暫的過程。

      而曹操在抗住袁軍的壓力後,早晚能平定袁紹,這是個人能力決定的,大勢不可逆。滅掉袁紹後,曹操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已控制荊州的江東孫策集團。誠然,曹操很難攻下荊州,畢竟孫策實在太厲害,但是,曹操可以趁機佔領實力相對較弱的漢中張魯、西川劉璋、西涼馬超等勢力。隨著曹操集團實力的不斷擴大,最終大致可形成西晉建立之初與吳國的對峙格局,也就是曹操佔據魏、蜀之地,與東吳抗衡。

      當然,還有一種更大的可能,就是以孫策輕敵冒進的性格,喜歡親自上戰場,就算不被小人所害,也早晚會死於戰場上,這就是他的性格命運。

      其實,曹操最不怕的就是孫策這種性格的人,他有一百種方法打敗他,能跟曹操抗衡的,只有劉備這種人。

    做為領導者孫策有其長處和優勢,但是其短板也很明顯,所以周瑜能啟到的作用也就及其有限了,俗語說蛇無頭不走,所以就此說,我們的假設也許不會成立,或許就是一個美好的猜測吧。。。。

  • 6 # 池漢66

    抗衡曹操是沒問題的,但要說統一天下,那絕對是不可能的,在漢代,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都是在北方,當時的曹魏政權人才濟濟,綜合勢力遠遠強於吳國和蜀國,雖然在個別的戰役中或有損失,也不會損傷曹操根本。

    一、政治。政治是決定朝廷興衰的根本,曹魏政權實行屯田制和田租制,刺激了農業的增長,曹操重農重商,鼓勵將多餘的產品那來交換買賣,繁榮了市場。加強軍隊改制,使得軍隊紀律嚴明。重視法治,曹操以發代首的故事對全民遵法守法形成良好的影響。在文化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形成了建安時期文化繁榮。當時的魏國是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都遠遠強於吳蜀。

    二、人口。三國時期魏國的人口遠遠大於吳蜀兩國,人口是經濟發展和壯大軍事力量的基礎。

    三、國土面積。三國時期的魏國,國土面積達到400多萬平方公里,遠遠大於吳蜀二國。

    四、戰功。三國時期的魏國戰功遠強於吳蜀。打通河西走廊,重新掌控西域都護府,討伐高麗,使其重歸版圖。至此除長江以南,北方地區已基本完成統一。

    五、最佳組合。孫策和周瑜也是當世的英才,他們的組合,是一支較強力量的組合,但不是最佳組合,他們的組合能形成較為強大的軍事力量。但是孫策和周瑜的組合,在政治上也許還要落後於孫權和周瑜的組合。在孫權的統領下,逐漸實現了長江以南東南地區的統一,形成將帥和睦,文武百官之間緊密團結的政治局面,小霸王孫策的政治抗衡曹操是沒問題的,但要說統一天下,那絕對是不可能的,在漢代,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在北方,當時的曹操人才濟濟,綜合勢力遠遠強於吳國和蜀國,雖然在個別的戰役中或有損失,也不會損傷曹操根本。

  • 7 # 胡瑞嵐298

    若孫策周瑜尚在,中國歷史可能改寫,孫策臨死對孫權說:與天下爭衡,聊不如我;保江東六郡,我不如聊!孫策若在,當袁曹在官渡決戰時,不會像孫權按兵不動;也許會盡江東之兵襲曹操徐州、豫州!袁曹勝負難料!但江東之兵利在水戰,陸戰尚弱。孫策一統天下可能性不大!有望一統者乃曹操、袁紹,劉備也許從中獲利!

  • 8 # 原來2918

    不會。割據一方可以 統一天下法理正統不在他這裡曹丕登基是禪讓所以法理在曹魏這。劉備稱帝是打著漢室後裔名號還有漢獻帝背書 孫策什麼都沒有法理正統一樣沒佔 除非佔一樣 不然只能是個諸侯 如果敢稱帝袁求就是他的下場

  • 9 # 當代曹植

    不可能!

    當時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都在北方,曹魏政權人才濟濟,綜合國力遠遠強於吳國和蜀國。

    曹魏實行屯田制和田租制,刺激了農業的增長,曹操重農重商,鼓勵將多餘的產品那來交換買賣,繁榮了市場。加強軍隊改制,使得軍隊紀律嚴明。在文化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形成了建安時期文化繁榮。

    古代戰爭,戰馬是非常重要的戰爭資源。

    而東吳區域,無優質戰馬產地。三國只有曹魏擁有優質產馬區,因此東吳陸軍在平原作戰無法取勝。

    三國時期魏國的人口遠遠大於吳蜀兩國。

    但是,若孫策不英年早逝,袁紹與曹操官渡之戰時,孫策定會偷襲許昌,則曹操危矣……

    看來,天命在曹!

  • 10 # 使用者陸國勇

    不會,孫策和周瑜的才幹並不比孫權高,曹魏陣營人才濟濟,又佔領北方地區,北方盛產馬匹,這在古代戰爭佔有絕對優勢,而且歷史中多是北方統一南方,少有南方能夠統一北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有軍官證嗎?如果沒有,明朝的軍官憑什麼證明自己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