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濤歷史課
-
2 # 東遼河畔獨釣翁
明朝是有“軍官證”的,完全可以證明其身份,但是和我們現在所說的軍官證相比,無論是形制、式樣、材質,還是內容、作用並不一樣。
古代交通不便,資訊不暢,為了防止不法之徒冒充官員,朝廷就會發給官員們一種叫“魚符”的物品,形狀像魚,上面刻畫有持有者的個人資訊,姓甚名誰,家住哪裡,在哪裡任職,位高几品。依照官員品級的不同,“魚符”的材質也有“金魚符”、“銀魚符”和“銅魚符”的區別。在出宮入宮時都需要向侍衛出示魚符,可以說這是最早出現的用以證明身份的物品。
到了唐代,武則天將”魚符“改為“龜符”,除了形狀變了,其它的內容都沒有變。到了明朝,官員們改用“牙牌”取代了“魚符”,材質主要是:象牙、金銀、木材等。這些古代的“身份證”,因為使用者的身份、職業不同,不僅製作部門不同,名稱也不同。文官們的身份證叫“魚符”,由吏部製作。軍官們的身份證明叫“虎符”,由兵部製作,不僅可以用來證明身份,而且可以憑其調動、指揮所屬軍隊。
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現在的軍官證不僅載入的個人資訊更全面、完整,而且防偽功能也更強大。現代的軍官證主要作用有兩個:一是在軍隊內部使用,證明個人身份,作為進出特定區域的通行證;二是在社會上使用,證明其軍人身份,享受某些社會服務給予的特定福利。
-
3 # 朕即我意
總兵(鎮將)即相當於現代軍官中的正軍、副軍、正師級別。副將即相當於副軍、正師、副師級別。參將即相當於現代副師、正團職軍官。遊擊將軍即相當於正團、副團職軍官。守備即相當於副團職、正營職軍官。千總相當於副團職軍官。把總相當於營連級。百總相當於連級軍官。總旗相當於排級軍官。
總兵一般為二品以上武官,官服上繡獅子。副將次於總兵一級,官服上繡虎。參將為三品至四品武官,官服上繡虎、豹。遊擊將軍乃為四品武官,官服繡豹。守備為五品或從五品,官服繡熊。千總為六品武官,官服上繡彪。把總為七品至八品武官,官服繡犀牛。百總為九品末等武官,官服繡海馬。總旗雖說是排級武官,但小的沒邊,實際無用,區分他就看他背後插沒插旗子。一般武將穿上朝時的常服,就可以看出他的等級,若是打仗穿盔甲,是看不出等級的,就得看他盔甲的鮮亮精緻程度,來判斷他是否是大官。
大明部隊中的武將大多都臉熟,且是家丁募集制 ,私家兵使用較多。一般將知兵,兵知將,只有敵人無法區別俘虜的大明將士究竟是官還是兵,只有看他穿的鎧甲質地程度來判斷,然後審問得知了。他們是沒有軍官證的!
-
4 # 海之子1028
沒那麼複雜,古代軍官或者是文官都有特定的制服,錦衣衛的飛魚服就是一個例子!古代可不像現代,啥東西都能在義烏小商品買到!
再者,哪個老百姓敢假扮軍官,現實中可不像電視劇中那樣,女扮男裝別人都看不出來!況且就算是穿便服,還有腰牌能證明自己的身份。每個層級的腰牌分別用金銀銅還有不同的圖案文字製作,他們一定有,因為這丟了,可是要殺頭的!
回覆列表
明朝軍官都有身份證“腰牌”,也稱之為“牙牌”。
我看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官員在奉命搜查或抓人時霸氣的從腰上摘下一塊牌子,人們在看到牌子後都會極力配合執行公務,亮出的這塊牌子就是官員身份證。
在秦孝公時期,秦國開始推行商鞅變法。為了有效的控制民眾活動,商鞅發明了”照身帖“。當時規定:民眾出行、住店時必須隨身攜帶照身帖,負責關口不得放行,旅店不得留宿,和我們現在使用的身份證功能差不多。照身帖由一塊打磨光滑的竹板製成,上面刻有持證人的影象、籍貫資訊。
隋唐時期,官員的身份證是“魚符”,在魚符上刻有官員的姓名、所屬部門以及官位品級。官位高低的不同,製作魚符的材料也不同,其中三品以上官員魚符的材質為金,三品以下五品以上魚符材質為銀,六品以下則為銅。官員在執行公務或者出入皇宮時必須出示魚符。為了驗證魚符的真偽,魚符被分為兩半,左符放在皇宮內廷,右符由持有人隨身攜帶,驗證身份時將兩半拼接即可。
武則天在稱帝后,由於當時魚符是鯉魚形狀的,她擔心人們會睹物思人想起“李氏”江山,因為”鯉“和”李“同音,所以便將魚符改成龜形狀。此後,三品以上官員的魚符就變成了“龜符”。三品以上的都是大官,所以民間就有了”金龜婿“的說法,比喻有錢有勢的女婿。
---《為有》 唐·李商隱
宋朝時期,官員的身份證變為腰牌。明朝的時候將腰牌也稱為“牙牌”。明朝牙牌的材質不再侷限於金屬,有的牙牌是用象牙、獸骨、琥珀等材料製作而成。明朝的牙牌分為五種,分別是勳(王公、侯爵、伯爵)、親(駙馬都尉)、文(文官)、武(武官)、樂(教坊)。同樣也是根據持牌人等級的不同,牙牌的材質也不相同。明朝不僅官員持有牙牌,大戶人家的家眷、奴僕也攜帶牙牌以證明身份。腰牌分為陰陽兩塊,花紋凸起的是陽牌,下陷的是陰牌,一塊保留在皇宮,另一塊有持證人隨身攜帶,驗證身份時將兩塊拼接即可。
古代大多數朝代,只有政府官員才有身份證,因為他們屬於上流社會,是“有身份的人”,普通民眾是沒有身份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