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心理諮詢師常思

    長話短說,對於孩子而言,足夠好的父母,就是能夠在他們有需求的時候給予同調的迴應。

    同調的迴應包括,能夠看到他們的情緒和需求,能夠給予他們正面、誠實而一致的迴應。

    對於剛出生的孩子而言,重要的並不是父母能夠給予什麼,而是自己的需求被父母看見,自己的情緒被父母感知和迴應。這時的孩子是透過父母穩定的迴應來感知這個世界與自己的。這些迴應,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注的,這個世界是穩定而可預期的,自己與這個世界是有連線的,自己是一個完整而真實存在著的個體。這是孩子能感受到安全感和建立親子關係的基石。

    再大一些,孩子會開始探索這個世界。這時,他們依然需要透過父母來認知自我和這個世界,但這種需求的範圍會更廣闊一些。在穩定而及時的迴應之上,良好的親子關係和自我認知,來自於父母對於他們努力的看見和認可,他們開始需要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能爬了、能走了、能說話了;也來自於父母對於他們情緒的理解和接納,他們需要感受到自己是值得被愛的,無論自己是高興或難過,成功或失敗,父母愛和迴應的是他們這個人。這樣,孩子不會覺得需要委屈自己去討好誰,不用害怕自己一次失敗就是沒有能力,不用擔心自己表現不好就會被父母厭棄。

    這樣長大的孩子,能感受到足夠的愛與接納,能培養出足夠的自信、穩定的情緒與愛他人的能力,一個健壯而穩固的自我。

    “科胡特(自體心理學創始人)認為,促進兒童自體結構化的強化的條件是:第一,孩子和雙親或者其他依戀物件之間有‘基本的同調’。第二,孩子必須體驗到自體客體失敗,由於依戀物件非創傷、錯誤的共情迴應,所造成的的‘恰到好處的挫折’。”

    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每個父母也都一定會有忽視孩子、沒能理解孩子、或是沒能足夠接納孩子的時候。父母們也不用慌張,正如自體心理學所強調的,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需要恰到好處的挫折。這種在孩子可忍受範圍內的挫折感,很快會被父母新的情感同調的迴應所補救。這種情感同調到情感破裂,再到情感同調的擺盪,正是不斷加強孩子自我調節能力,並不斷加固孩子自我確認感所必需的。

  • 2 # 滿分媽媽

    平日當嬰兒處於安靜狀態時,無論是餵食、換片或玩耍時,你可以多點關注他,彼此亦可享受親子的溝通:

    多與他作身體接觸。輕撫他,抱著他輕搖及與他做一些嬰兒運動(例如協助他作一些輕柔的腳部伸直、彎曲,轉換不同的身體姿勢等) ,這些都是很好的親子溝通方式。多與他作目光交流,保持在他的視線內(新生兒是8至10吋距離) ,用各種表情逗他玩。輕柔地和他說話迴應他的聲音哼歌。嬰兒對較高聲調又溫柔的說話聲特別感興趣,迴應他令你倆的溝通持續。

    當寶寶表達他的需要時,你要留意他的聲音、表情和動作,儘量作即時迴應。例如:聽見他啼哭,你可以試試檢查他的尿布,是否需要更換;是否上一餐少吃了,要早一點喂他;是否穿衣太多而感到太熱,甚至考慮細微的地方,例如:小腳是否被東西絆著了?被蚊子叮了嗎?……等等。走近寶寶,讓他看到你,一邊檢查一邊向他說話,可能已令他平靜下來了。 如果不是以上的問題,他的啼哭可能代表需要你多一點安撫。可以先嚐試輕撫他,溫柔地對他說話;也可以放一些輕柔的音樂,或用柔軟的布把他裹緊,令他有安全感;更可以抱著他輕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還會繼續進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