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散閒

    離開那個地方。

    離開一段時間你會發現你依然厭惡那個地方。

    離開很長很長時間,然後你會發現你不再厭惡那個地方,但是你依然不喜歡那個地方,也不會選擇呆在那個地方。

    或許不是心理,或許是能量場的排斥。人就像魚,找到適合自己的水域。是人生的一個課題。

  • 2 # 健康生活踐行人

    從心理上去分析,厭惡一個地方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這個地方遇到過不順心的事與人,或者說在該地方受到過某種傷害或經歷過某種災難,讓你產生了厭惡感;二是你不適應所處的地方,比如新到的某個地方或者該地方某些條件或因素不符合你的預期或心境,出現了適應性心理障礙,從而有了厭惡感。

    我的一位朋友曾經跟我講過一件事,他小的時候因為父母的工作關糸,有一段時間寄養在一個親戚家,有一次他幫親戚幹活時掉進了一口廢井裡,隔了一夜才被人發現救了出來。後來他離開了那個地方,但每次想到當時掉在井裡的絕望和夜裡的恐懼,在他的心理都是一次次的痛苦與折磨,成了他的傷心之地,每每提到那個地方都讓他瞬間產生厭惡之感。這種內心體驗類似於心理學上的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PTSD是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或嚴重的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PTSD的特點:

    1、最特徵的表現是有各種形式的反覆發生的創傷性體驗重現(病理性重現)。

    2、持續性迴避:迴避相關的場景、情境、想法、話題等。

    3、選擇性遺忘。

    4、持續的警覺性增高: 激動、焦慮、 警覺、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

    創傷性體驗重現: 患者往往以非常清晰、極端痛苦的方式進行著這種體驗: 如以幻覺、錯覺為主的創傷性事件的重新體驗。

    本病的特點是應激事件強烈而持久,發病遲緩,軀體性應激反應通常1年內恢復正常,但內心的體驗,如恐懼、厭惡感可能一生都會如影隨行。

    另一種厭惡可能是因為環境的新變化不適應而導致的適應性障礙。適應障礙指在明顯的生活改變或環境變化時產生的、短期的、輕度的情感障礙,伴適應不良的行為和生理功能障礙。比如到一個新的學習環境不適應或去了一個新的地方而“水土不服”等。

    起病通常在生活發生改變後1個月內,症狀持續一般短於6個月。適應障礙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一般有以下型別:

    1、抑鬱型: 情緒不高、自責、興趣下降,但程度較抑鬱症輕;

    2、焦慮型: 焦慮不安、緊張,擔心、心慌、敏感;

    3、品行障礙型: 逃學、鬥毆、盜竊、說謊,物質濫用、違反社會規範等行為問題;

    4、退縮型:孤僻、離群、不注意衛生、生活無規律,兒童主要表現為尿床、吸吮手指、無故腹痛等。

    5、能力減退型: 工作、學習能力受損,效率下降等;

    6、軀體型: 以頭痛、胃痛、疲倦、睡眠差或其它身體不適為主;

    7、混合型: 許多患者出現的症狀是綜合的,不突出症狀表現則為混合型。

    當然,對一個地方的厭惡還可能存在其他方面的原因,以上我只是單純從心理學疾病方面所做的分析,發病期也只是一段時間。其實,人的所謂厭惡感也是可以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只要你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觀,用心去體驗更多生活的美好,負面情緒就會減少,內心的陰影也會漸漸消失,祖國的每一條山川河流、每一寸土地都是可愛的美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六年前村集體建設用地的建築廠房算是違法建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