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大財子

    清朝的貨幣政策前期是和明朝一樣的,就是政府始終無法擺脫銀本位制。康乾盛世時期華人口得到爆炸性增長,經濟總量也在世界上佔很大比重,與此對應的貨幣市場卻混亂不堪。

    得益於大航海時代,美洲和日本的白銀流入紅利結束,國內沒有充裕的白銀,僅僅用銅錢作為輔幣,解決不了問題白銀的規格上沒統一,有十幾種計量單位,對成色也不好界定,同時期的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地區已經建立了近代銀行制度,比如英格蘭銀行和威尼斯等地區,中國還在延誤白銀為本的制度。等於把貨幣的主動權同白銀產量綁在一起,所以和我們目前相反,大清面臨的是通貨緊縮,物價越來越貴,政府又束手無策(產白銀可不像我們印鈔票這麼簡單)清朝後期的主旋律就是和帝國主義的糾纏,但是很多戰爭的背後對映的就是貨幣問題,有人說鴉片戰爭就是白銀戰爭,是有一定道理的鴉片戰爭前幾年,中國流出去的白銀每年在900萬兩左右,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即便不打仗,大清王朝也會把血流乾

    甲午戰爭和辛丑條約讓中國徹底陷入了深淵,每年的財政收入也就7000萬兩左右,各項開支算下來能結餘下來的沒多少,6億多兩白銀的賠款是大清國如何都承擔不了的,再加上利息就更是天文數字了。所以中國的上海天津等出現了各種洋行,國家賠款是給他們借,又給各國分期付款,李鴻章興辦洋務運動也是借款,連左宗棠去西北打仗都是賒洋行的賬。大清國的海關鐵路煤礦等很多部門都淪落到洋人手裡,更遑論貨幣自主權了。

    清朝直至滅亡都沒改變白銀的噩夢,政府的貨幣政策也沒什麼成效,就是兩個詞:借錢,分期。但值得提出的是和現在錢越來越不值錢不同,大清沒出現通貨膨脹,至於題主說的方向相反,難道是指中國儲備的大量美元外匯?變成帝國主義欠我們錢了?

  • 2 # 周沛觀市界

    要弄明白這一點,需要首先確定一點,就是目前世界的貨幣體系就是信用貨幣體系,並且在這個大的背景之下,各個地區的貨幣發行部門都是採取的適度通貨膨脹政策。

    信用貨幣體系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必須要別人相信你,你才有足夠的信用去超發貨幣,如果你的信譽出現降低,那麼即使你增發再多的貨幣也無濟於事,嚴重可能導致整個貨幣體系的動盪,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你印的錢太多了,別人覺得這東西貶值太厲害,別人就不要了,於是在目前的國際貨幣體系下,就容易導致本幣大幅貶值的情況。

    這中結果在之前的辛巴維(威)和委內瑞拉還有土耳其已經體現得非常明顯了,因為他們在經濟不行的背景下,想要單純的向市場釋放更多的流動性來刺激市場,結果印鈔機發力太猛,導致國內資本能逃的大多外逃了,於是在某一個時刻,匯率一下直接來個20%的下跌都是很正常的走勢。

    所以,說到這,聯絡到晚清的貨幣發行行為,就可以想到,晚晴尤其是在鴉片戰爭以後,對於西方國家都是各種逆天的戰爭賠款,經濟是嚴重受到制約的。而由於最後清朝內部的各種爭鬥,導致洋務運動的流產,這也使得經濟根本上不去。

    在這種背景下,清朝也是想要透過製造大規模的銅幣來向市場釋放更多的流動性,其結果就是貨幣氾濫,經濟進一步變差。

    而且,這裡還要清楚一點,清朝對於各國的戰爭賠款大多都是白銀,本來他們要金子的,但是金子就那麼多,沒法給,而且宋朝以來,中國古代就是實行的銀本位制度,所以在白銀大幅外流的背景之下,清政府也只好印發更多的銅幣。

    中國古人對於白銀是非常看重的,後來清朝鑄造的基本都是銅幣,這也打壓了市場對於清廷貨幣的認同感。

    所以,總結起來就是,晚清經濟已經出現崩潰,洋務運動由於宮廷內鬥失敗,在這種情形下,想要透過單純的印發貨幣來維持市場的流動性,最後也就只是加速了清朝的崩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歌詞有一盞茶飲盡只是浮灰塵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