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休閒兔雜談
-
2 # 非正常歷史研究室
南明的不斷內鬥,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都是自己互懟,能撐18年已經很難得了!看看這幫人如何內鬥的吧!
期間史可法督師江北四鎮,結果根本沒人聽他的,江北四鎮對外沒什麼用,自家互懟倒是挺開心,比如高傑伏擊黃得功,窩裡斗的熱火朝天,根本不管清軍南下!
真假太子案此時南京出了一個“太子案”,真假誰也不知道,馬士英認為假的,左良玉認為真的,結果左良玉不服馬士英,帶兵勤王,結果半路病死,這下子,左良玉兒子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帶了十萬明軍降清,不就登基一年的福王朱由崧也掛了!
魯王唐王之爭福王死了之後,剩下的宗室又開始爭位開始內鬥,魯王朱以海監國,唐王朱聿鍵登基,一個說對方造反,一個說對方僭位,互相不服,那麼接著幹,期間鄭芝龍又降清,不久朱以海爭權失敗移居南澳,朱聿鍵被俘絕食而死!
南明結束1662年,朱由榔在緬甸被吳三桂抓住,被吳三桂用弓弦絞死,朱氏南明結束,後面就是明鄭繼續抗清,但最後也投降!
-
3 # 飛哥說史
南明自朱由崧到朱由榔,都沒有趙構的形勢好,所以保不住東南半壁。當然,如果朱由崧是兵仙韓信再世,就當我沒說。
首先,軍事層面,趙構是欽宗封的天下兵馬大元帥,統一指揮勤王軍。反觀南明弘光帝可沒有自己穩定的軍隊班底,江北四鎮除黃得功外望風而降,鎮守武昌的左良玉部也是敵非友,在朝內東林黨人的策應下,順江而下要清君側。朱由崧為了抵禦左良玉抽調江淮防線的兵力,這導致了本就不穩固的江淮防線進一步空虛,被韃清一擊而穿。這一點,朱由崧的局面不如趙構。
其次,國家運轉能力方面,金人對宋廷只是實施了斬首,整個宋廷的國家機制沒有壞掉。北宋被斬首時,不管是士心軍心民心,內心都以北宋為正朔,金人南侵之前,北宋還處於恢復河套和幽燕漢唐故地的巔峰時期,國家機制運轉良好。金人第二次兵圍開封,破城後被市民趕出來,金人擄走二帝北撤後,整個北宋的地方各路仍正常運轉,聽命於趙構。明產崇禎年間國家機制就運轉不靈了,半個國家喪於韃清,闖軍,西軍之手,明廷為了挽回軍事失利不斷加稅,天災加上苛政重稅逼得大量貧民揭竿而起,這是民心已失。西北明軍多年都沒發過軍餉,導致明軍忠誠度和戰鬥力都直線下滑,李自成東征,本來只是去打山西明軍,結果20萬明軍全部投降,把李自成送上了去北京的直通車,這是軍心已失。明廷既滅,北方諸省,李順和韃清傳檄而定,這是士心已失。這三點都丟了,就是我們常說的氣數已盡。還南方中國的反抗韃清在清軍南下之初是很微弱的,比如左夢庚部,江北三鎮,鄭芝龍部等明軍基本上沒做抵抗就投降了,揚州城一日即下,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抵抗,真正反抗韃清是從多爾袞強推剃頭令開始的,比如比較出名的江陰八十一日和嘉定三屠等,都是反抗剃頭令,而不是出於懷念故明。這一點,朱由崧的局面也不如趙構。
再次,國力方面,農耕文明時期,南北欲分治,需要竟長江之所極,據而有之。這一點,要從兩方面看,一方面是長江流域三大核心區(考慮到珠江流域開發較晚)——四川盆地、江漢平原、江南平原,三者加起來的人口,產糧和產兵才可以和北方抗衡,另一方面,南方全據長江,避免北方擁有水師,保持這一絕對優勢才是保證南方政權生存的關鍵(西晉,隋,蒙古人都是順江而下滅亡南方政權)趙構繼位時,宋朝還擁有除了這三塊的,關中平原,河湟谷地,中原腹地,山東等地,實力上完全超過了南北分治的需要。反觀朱由崧呢,名義上有,江南,江漢和珠江平原,實際只有珠江和江南(江南還不穩固,東林黨人心向潞王,引左良玉這條狼入室)就這樣還想南北分治,只有陳霸先做到過,你要一個長期被當作豬養的明朝宗室做到,太難為人了吧。這一點,朱由崧的局面還是比趙構差太多。
最後,諸王爭位方面,朱由崧面臨潞王的挑戰,最後弘光庭也是直接亡於這一爭執。而金人把趙構的父兄都擄走了,趙構以親王加天下兵馬大元帥即位,沒有誰比他更有優勢了。宋朝是有親王➕實權人物即位的合法性的,參考金匱之盟。這一點,朱由崧更不如趙構。
綜上,這個問題應該很好解釋了吧
-
4 # 致閱歷史
永曆十年(1656年),孫可望密謀篡位,引發了南明內部一場內訌,李定國擁永曆帝至雲南,次年大敗孫可望,孫可望勢窮降清。孫可望降清後,西南軍事情報盡供清廷,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永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三路進攻貴州。年底吳三桂攻入雲南,次年正月,下昆明,進入雲南,永曆帝狼狽西奔,進入緬甸(東籲王朝)。李定國率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追兵,結果因內奸洩密導致未能大獲全勝,南明軍精銳損失殆盡,此即磨盤山血戰。這時鄭成功趁清軍主力大舉攻擊西南之際,率領十餘萬大軍北伐,接連取得定海關大捷、瓜州大捷、鎮江大捷的勝利,一度兵臨南京城下,然而鄭軍中了清軍緩兵之計,最終失敗,撤回廈門。清軍派大軍圍攻廈門,企圖一舉殲滅鄭成功,但鄭成功沉著應戰,取得廈門大捷的勝利,穩定了東南沿海局勢。永曆十五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永曆帝,十二月緬甸東籲王朝國王平達力(莽達)將永曆交予清軍,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其子哀愍太子朱慈煊等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七月,李定國在真臘得知永曆帝死訊,亦憂憤而死。而同年五月,鄭成功亦於臺灣急病而亡。
此後鄭氏政權未再擁立皇帝或朱氏監國,而是繼續奉永曆為正朔。1683年,延平郡王鄭克塽降清,清軍佔領臺灣,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標誌著大明最後一個政權的覆滅。
-
5 # 歷史四方會
崇禎死後的南明與北宋滅亡後的南宋相比,實力甚至更強大一些,那只是表面現象,實則不然。
我是四方會,我來回答。
明朝已失國本,滅亡已屬必然性有人說明朝不是亡於崇禎,而是亡於萬曆,此話一點也不假。
張居正改革是明朝唯一一次起死回生的機會,可惜萬曆皇帝沒有抓住。反而是張居正一死,就是對張居正瘋狂的報復,抄家,甚至掘墳鞭屍,當然,改革措施一律廢除,使本來已經有所起色的明朝走向了墳墓。
更為嚴重的是,萬曆帝長達30年的時間不上朝。明朝的各種社會矛盾不斷的聚集,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
雖然他一直在剿除農民軍,但農民軍是越剿越多,最終,李自成打進北京,崇禎帝朱由檢被迫吊死煤山。
崇禎死後,明宗室和文武大臣紛紛難逃,先後擁立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鍵、桂王朱由榔為帝,試圖苟延殘喘,但在清軍入關後,迅速南下,僅僅用了十幾年時間就消滅了南明政權。
崇禎一朝與農民起義共存,就如同一艘千瘡百孔的破船,隨時都有沉沒的危險。唐太宗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此時的明朝已經失去了老百姓這一根本。
再加上胡亂猜忌,錯殺袁崇煥,自毀長城,使後金這個外患有機可乘。
明朝滅亡在所難免,至於南明只是苟延殘喘而已。
宋朝國本尚存,短期不會滅亡北宋末年,雖然也有農民起義,諸如方臘、田虎、宋江等起義,只是部分地區的,很難成氣候,至於影視劇上說的方臘已佔江南多少州,只是演義而已,實際沒有那麼嚴重,況且最後都已經鎮壓下去了。
其實,北宋一直是與少數民族共存的,遼、西夏、金、宋。隨著北方金的迅速崛起,多次引兵攻打北宋,第一次圍攻開封的時候,李綱已經組織軍民打退了金的進攻。
只是後來,沒有引起徽欽二帝的重視,才出現了“靖康恥”,然後才有了倖免於難的康王趙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南宋。
公元1141年,宋、金達成紹興和議,宋金雙方以淮河-大散關為界。 雖然簽訂了協議,但金國也曾多次南下未能消滅南宋,南宋也是數次北伐也無功而返,後逐漸形成對峙局面。
南宋共傳五世九帝,一百五十二年,直到蒙古大肆攻宋才滅亡。
為何宋金能夠形成勢均力敵的局面?
國本尚存,老百姓的極力擁護。另外,還有岳飛、韓世忠等名將的存在,雖然宋高宗趙構因為不可告人的目的,一味的求和,殺害岳飛等功臣,但宋的實力尚在。
金與後金的不同之處金屬於遊牧名族,又與南宋共存時間較長,雖然佔領了黃河以北地區,但都被漢民族給同化了,逐漸的融入到了漢民族當中去的。
因此就失去了遊牧民族的進攻性,戰鬥力在逐漸的降低,所以當蒙古強大起來的時候,聯合南宋,很快就消滅了金。
而作為後金的清王朝,雖然也屬於遊牧民族,但實行了八旗戰鬥編制,平時種地,戰時打仗,目標非常明確,戰鬥力也強。
比如,自覺的學習漢民族的先進文化,接納漢族的有志之士,這一切都是為了政權而服務的。
而明朝也恰似一塊爛透了的紅薯,正好給了清朝建功立業的機會。
四方會曰,不同的歷史背景,看似相同情形,卻有著不同的結果。無論是時也,還是勢也,其實背後都隱藏著一個亙古不變的規律,那就是民心。
-
6 # 葬花吟流年
首先崇禎之後,南明政權混亂,多個明朝皇室自立稱帝,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統治,而且各個政權之間互相攻扞。試想一下,一個公司要是有二十個董事長,二十個總經理,然後光顧著互相打架,怎麼正常發展,不倒閉現實嗎?別拿南宋舉例,你讓趙構的八個哥哥別被抓,你看趙構能不能正常建立南宋,他哥不得弄死他我算你有本事
-
7 # 湃達星
建炎南渡後,逐漸掀開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抗金畫卷,湧現出一大批不出世的忠臣烈士,誕生了許多流傳千古的沙場佳話,頗令人心嚮往之;
而自從弘光帝登基,大江以南就彷彿進入了一個荒誕扭曲、支離破碎的世界,諸人之鄙謬、諸事之板蕩,令人積鬱於胸,無可宣洩。
不說領土完整與群眾基礎,唐桂之爭,表現了行政系統的分裂與脆弱;始終沒法站穩腳跟,國防系統孱弱。歷朝都是如此,哪怕南北兩宋時期漢族與少數民族政權平行,哪怕三國鼎立,各個政權基本保持了穩定。反觀五代十國與南北朝,政權內外的互相攻?帶來的是政權的迅速更迭,不能說穩定。
總之,南明沒有明君能臣良將,一直居無定所,還沒撐多久;南宋可是熬死了滅了北宋的金朝。南明真的和南宋沒有任何可比性,和南唐比都不如。
回覆列表
南明(1644年—1662年或1683年)是明朝京師順天府失陷後,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權,歷經三帝一王。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攻佔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清軍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還據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抵抗清兵。
崇禎帝殉國後,福王朱由崧監國於南京,後即皇帝位,改元弘光。隨後清軍快速南下,圍攻揚州,揚州城池破,清軍屠城,史稱“揚州十日”。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獲。1645年閏六月,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州稱帝,史稱隆武帝。隆武帝在大臣黃道周的主持下發動了短暫的北伐,還採取聯寇抗清政策,但隨著鄭芝龍降清,局勢惡化,隆武帝絕食而亡,清軍迅速佔領東南大部。
在局勢危機的情況下農民軍餘部和明朝宗室聯合起來,在西南地區擁護桂王朱由榔為帝,年號永曆。與此同時,鄭成功在東南沿海也乘勢崛起,東西兩面打擊清軍,抗清局面出現了高潮。但是隨著南明內訌和清軍的殘酷鎮壓,農民軍迅速被清軍滅亡。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緬王將永曆帝執送清軍,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吳三桂所弒,明統始亡。
公元1661年,南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殺害,就此南明王朝結束。雖然在此之後,臺灣的鄭氏集團仍然尊明朝為正朔,但在缺少皇帝的情況下,這個集團和南明王朝已經沒有多少關係了。人們不禁要問,同樣是北方支離破碎以後,皇室成員開始南遷,為什麼南宋王朝一口氣存在了150多年,而南明王朝卻僅僅支撐了15年時間。
一、南明政權政出多門,缺乏統一的領導核心
南宋政權和南明政權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領導核心圈。當年東京城破,宋朝的所有宗室被金軍一窩端了。康王趙構成了唯一的碩果僅存者,為了使宋朝的國祚延續下去,群臣一直擁戴趙構登基稱帝。在此之後,趙構沒有任何的威脅。這也是他一直拒絕迎接二聖回朝的原因,畢竟到時就沒他什麼事了。但是南明的情況十分複雜,為了防止宋朝的慘劇重演,朱元璋將宗室們分封各地。這位洪武皇帝做夢也不會想到,200多年後,這些不肖子孫竟然會大打出手。崇禎皇帝殉國之後,皇太子朱慈烺沒能逃出了。這下子就熱鬧了,各地的王爺們紛紛躍躍欲試。既然大家都是太祖皇帝的子孫,自然都有資格登基稱帝。就這樣,在兩年的時間裡,在南方先後出現了四位南明皇帝。
雖然學院較近的宗室選擇了稱帝,但總會有其他宗室不服氣。他們巴不得這個討厭的傢伙被清軍消滅,然後自己出來收拾殘局。南明初期,形勢一片大好,完全有大翻盤的機會。但是南明宗族的各派勢力相互內鬥,以至於弘光、隆武、紹武政權先後覆滅。待朱由榔建立永曆政權時,清軍已經在中原站穩了腳跟,南明王朝失去了寶貴的時間。即便是朱由榔登基稱帝之後,南明政權的內部仍在內鬥。朱由榔雖然是名義上的皇帝,但是魯王朱以海在鄭成功的擁護下也有自己的班底。雙方誰也不服誰,甚至出現了相互坑害的情況。這種亂局使南明王朝始終無法團結一致,如果僅僅存在一名親王,那南明再不濟也能守住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
二、對手能力的變化和皇帝本人的能力問題
南宋王朝的主要對手是金國和蒙古。金國南下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掠奪,他們起初對領土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概念。這還是草原民族的習性,在逐漸漢化之後,才懂得什麼是自己的地盤。所以雖然南宋初期的金國不可一世,但是沒有一定要全部佔領南方的打算。蒙古帝國是一個大變態,這個傢伙太不好對付。至於明朝的敵人滿清則非常精明,這個政權已經充分的漢化,它已經明白了攻城掠地的價值。所以清軍一路南下,佔據了許多城池而絲毫不打算撤回北方。皇太極將後金改成為清,這本身就是對中原王朝的挑戰。清軍佔領了北部地區之後,並不打算所謂的劃江而治。他們趁著南明內鬥之際,一步步消滅了各個政權。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皇帝的個人能力問題。在那家天下的時代,皇帝的個人能力通常影響了這個國家的命運。南宋的建立者趙構雖然個人能力一般,但是他知道什麼時候用什麼樣的人。雖然也出現了一系列的爛事,但基本可以做到知人善任。而南明王朝的各個皇帝就差得遠了,首先是弘光皇帝朱由崧,這位皇帝除了聽戲就是玩女人,瘋狂的信任馬士英。好不容易出了一位有作為的隆武皇帝,但由於血緣相差太遠,一直被各派所排斥。最後就是永曆皇帝朱由榔,這位皇帝有兩次翻盤的機會,但是這個人能力太差,眼睜睜的看著失敗而束手無策。他最擅長的戰術就是逃跑,一再向後撤退,寒了那些忠臣們的心。
三、百姓的國家意識尚未形成
在那個時代,只有朝代概念而沒有國家概念。百姓們普遍稱自己是明朝人,這樣外中國人十分不理解。迫於無奈,這些外國商人只能稱當時的明朝百姓為明中國人。請想一想當時英國的情況,英國公民普遍稱自己為英中國人,絕對不會出現稱自己是斯圖亞特朝人的說法。所以在思想上,明朝已經明朝落後於西方。在明朝土崩瓦解之後,明朝百姓起初認為誰做皇帝都一樣,自己的日子還是照樣過。但是在清朝開始推行剃髮易服政策和圈地政策之後,明朝的百姓才普遍起來反抗,因為這損害了他們的貼身利益。至於忠君為國等等情況的出現,大部分都是那些受傳統教育的讀書人。由於以上多方面情況同時出現,南明王朝僅僅存在了15年便成為了歷史。而滿清王朝確立了自己的統治之後,一直在開歷史的倒車,以至於中國全面的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