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秋,紫禁城內重修太和殿工程正在進行。 為了在很短的限期內,重造這座金碧輝座的大殿,工部的官員們已經忙得筋疲力盡了。然而,內務府營造司還是發出一道道的文告,督促加快施工。
這天上午,從四川發來一道緊急公文:由於長江上游水勢過大,工部調運的準備做大梁用的金絲楠大木,被阻在半途中,不能如期運到。這已使內工部主管官員心急如焚了,偏偏又從後官飛來一道聖旨:三天以後皇帝要親臨工地,參加太和殿的上樑典禮。聖旨一出,那是誰也不能違抗的。可是,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炊”,沒有大木,拿什麼造梁大梁造不出來,三天後又怎麼舉行上樑典禮?要說康熙朝的內工部官員們,到底還是十分精幹的,總管與各官員一商議,想出了一個應急的辦法——從明十三 陵的大殿中拆取幾根楠木樑,用在太和殿上,等應付完了上樑大典,再補修明陵。
於是,那陵中現成的楠木大梁被連夜拆運到了紫禁城。真湊巧,梁的尺寸競與太和殿相符。這下好了,本來火燒眉毛的急事,一下 子倒提前辦好了。內部上了“照旨執行”的回折,欽天監選定了上樑的時辰,禮部官員準備好香案、儀仗,只等康熙皇帝駕臨了。三天後的凌晨,以內工部尚書為首的一班官員,朝服冠戴,來到了太和殿前,親自督看著工匠們搭好了起重架子,一根根楠木樑,排列整齊地搜在地上,只等一聲令下,金梁高舉,隆重的儀禮就算成功了。
從卯時起,內務府的太監就一批批地出來, 檢查典禮的準備情況,辰時二刻,後宮院內樂聲大作,鐘鼓齊鳴,奏事太監飛傳訊息:“聖上已經準備起駕了”。 早就站在丹墀上聽候訊息的內工部督造總管把令旗一揮:“起梁!”工匠們齊聲吆喝,一根幾丈長的大梁破吊在了空中。此時,太和殿前彩放飄舞,香菸繚繞,參加上樑大典的文武百官屏聲斂氣,望著工匠們把大梁緩緩地送到了柱子上端。 淨鞭響了,奏事太監又飛跑前來報道“皇上已駕離乾清門” 精木大梁,緩緩地下放到了應放的位置上。突然,在上面監督放梁的內工部官員驚叫了一聲“不好!"下面的人們心中一顫,齊把視線集中到那根懸空的大梁上。原來,從明陵拆下來的大梁,與新做的太和殿立柱榫卯不合,大梁放不上去。這可把內工部的官員們嚇壞了,他們知道,一旦大梁上不去,聖駕來臨,必然追查原因。
那麼拆明陵是一罪,使用陵寢大木造皇家宮殿是一罪,而樑柱榫卯不合又是一罪,三罪齊發,不要說內工部督造官員要殺頭,就連內務府總管都難保活命。 此時,大梁懸在柱子上, 工匠們流著汗,想辦法使它入卯,但沒有效果。而鼓樂聲卻越來越近,站班的小太監小聲傳道“聖駕已過保和殿”。文武官員們汗如雨下,相顧愕然,此時此刻就是活神仙恐怕也難以制服這根要命的大梁了。就在這時,從南方工匠群中走出一位五十來歲的老工匠,他面龐黝黑,五短身材,兩眼炯炯有神,透著幹練。“雷發達!”一位督造官員驚喜地喊出了這位工匠的名字。“有!”雷發達響亮地答道,一步跨上前來。督造官似乎見到了救命星一般,把一套官員穿的冠服塞給雷發達,小聲說“你快上去!”
說時遲,那時快,雷發達匆忙套上外衣,把一把斧子藏在袖子裡,象猿猱一般,攀架而上。此時整個太和殿工地上,所有官員、工匠,無不懷著一顆忐忑的心,看著雷發達。只見他連攀帶縱,三步兩跨,已經站到大梁與柱子接頭的地方。殿前的人此刻已忘掉了一切,只把眼 睛盯在雷發達的斧子上。雷發達的這把斧子,關係著他們的身家性命。雷發達在高空中,看到了皇帝,看到了眼巴巴地盯著自己的文武百官和工友們。他毫不慌亂,仔細測度,看準位置,掄起斧頭猛砍下去。只聽“咔”的一聲,斧落榫入,大梁被嚴嚴地鑲到了柱榫之中。
清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秋,紫禁城內重修太和殿工程正在進行。 為了在很短的限期內,重造這座金碧輝座的大殿,工部的官員們已經忙得筋疲力盡了。然而,內務府營造司還是發出一道道的文告,督促加快施工。
這天上午,從四川發來一道緊急公文:由於長江上游水勢過大,工部調運的準備做大梁用的金絲楠大木,被阻在半途中,不能如期運到。這已使內工部主管官員心急如焚了,偏偏又從後官飛來一道聖旨:三天以後皇帝要親臨工地,參加太和殿的上樑典禮。聖旨一出,那是誰也不能違抗的。可是,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炊”,沒有大木,拿什麼造梁大梁造不出來,三天後又怎麼舉行上樑典禮?要說康熙朝的內工部官員們,到底還是十分精幹的,總管與各官員一商議,想出了一個應急的辦法——從明十三 陵的大殿中拆取幾根楠木樑,用在太和殿上,等應付完了上樑大典,再補修明陵。
於是,那陵中現成的楠木大梁被連夜拆運到了紫禁城。真湊巧,梁的尺寸競與太和殿相符。這下好了,本來火燒眉毛的急事,一下 子倒提前辦好了。內部上了“照旨執行”的回折,欽天監選定了上樑的時辰,禮部官員準備好香案、儀仗,只等康熙皇帝駕臨了。三天後的凌晨,以內工部尚書為首的一班官員,朝服冠戴,來到了太和殿前,親自督看著工匠們搭好了起重架子,一根根楠木樑,排列整齊地搜在地上,只等一聲令下,金梁高舉,隆重的儀禮就算成功了。
從卯時起,內務府的太監就一批批地出來, 檢查典禮的準備情況,辰時二刻,後宮院內樂聲大作,鐘鼓齊鳴,奏事太監飛傳訊息:“聖上已經準備起駕了”。 早就站在丹墀上聽候訊息的內工部督造總管把令旗一揮:“起梁!”工匠們齊聲吆喝,一根幾丈長的大梁破吊在了空中。此時,太和殿前彩放飄舞,香菸繚繞,參加上樑大典的文武百官屏聲斂氣,望著工匠們把大梁緩緩地送到了柱子上端。 淨鞭響了,奏事太監又飛跑前來報道“皇上已駕離乾清門” 精木大梁,緩緩地下放到了應放的位置上。突然,在上面監督放梁的內工部官員驚叫了一聲“不好!"下面的人們心中一顫,齊把視線集中到那根懸空的大梁上。原來,從明陵拆下來的大梁,與新做的太和殿立柱榫卯不合,大梁放不上去。這可把內工部的官員們嚇壞了,他們知道,一旦大梁上不去,聖駕來臨,必然追查原因。
那麼拆明陵是一罪,使用陵寢大木造皇家宮殿是一罪,而樑柱榫卯不合又是一罪,三罪齊發,不要說內工部督造官員要殺頭,就連內務府總管都難保活命。 此時,大梁懸在柱子上, 工匠們流著汗,想辦法使它入卯,但沒有效果。而鼓樂聲卻越來越近,站班的小太監小聲傳道“聖駕已過保和殿”。文武官員們汗如雨下,相顧愕然,此時此刻就是活神仙恐怕也難以制服這根要命的大梁了。就在這時,從南方工匠群中走出一位五十來歲的老工匠,他面龐黝黑,五短身材,兩眼炯炯有神,透著幹練。“雷發達!”一位督造官員驚喜地喊出了這位工匠的名字。“有!”雷發達響亮地答道,一步跨上前來。督造官似乎見到了救命星一般,把一套官員穿的冠服塞給雷發達,小聲說“你快上去!”
說時遲,那時快,雷發達匆忙套上外衣,把一把斧子藏在袖子裡,象猿猱一般,攀架而上。此時整個太和殿工地上,所有官員、工匠,無不懷著一顆忐忑的心,看著雷發達。只見他連攀帶縱,三步兩跨,已經站到大梁與柱子接頭的地方。殿前的人此刻已忘掉了一切,只把眼 睛盯在雷發達的斧子上。雷發達的這把斧子,關係著他們的身家性命。雷發達在高空中,看到了皇帝,看到了眼巴巴地盯著自己的文武百官和工友們。他毫不慌亂,仔細測度,看準位置,掄起斧頭猛砍下去。只聽“咔”的一聲,斧落榫入,大梁被嚴嚴地鑲到了柱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