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尚宮女史

    溫韜說:“我信啊,君無戲言,太宗皇帝說薄葬就肯定是薄葬啊,但是我就是想進去看看。 ”

    關於帝王陵寢的規格,早在635年唐高祖李淵去世的時候就被拿出來討論了,當時李世民想要仿照漢制厚葬李淵,但是虞世南提出了反對意見。因為從過去的陵墓來看,無論建造的多堅固、多豪華,都免不了會被盜墓賊惦記,陵寢中的那麼多陪葬品多數都進了盜墓賊的口袋,耗費了人力物力財力卻得到這樣的結果,這實在是不值得的。

    因此李世民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李淵的獻陵就取了折中的建造方式,不過仍是堆土為陵。但後來李世民在為自己安排陵寢的時候,就刻意考慮了盜墓這一塊,採取因山為陵的建築風格,這樣即減少了人力物力財力,又保證了其牢固性。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自然就是薄葬,首先說明一下這個薄葬的意思,薄葬只是相對而言,並不真的在規模、陪葬品等各方面弄得很寒酸,不過也確實算是大規模薄葬了,稍後再說這個問題。

    在李淵去世的第二年,長孫皇后去世,這意味著昭陵要開始建造。她去世的時候留下遺言要薄葬:“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

    這固然是長孫皇后的遺言,但其傳達的意思卻並不是她一個人決定的,而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共同決定的,即他們這對帝后要薄葬,因山為陵,所有必須陪葬的器服都用木瓦代替,儘量從簡。

    李世民的初衷是好的,也確實減少了人力物力財力,但是他希望的都沒有發生,子孫沒有效法,盜墓賊也沒有放過昭陵。這實際上不能怪盜墓賊不相信李世民關於薄葬的規定,要知道即便是薄葬,也比王公大臣的墓值錢,更比一般百姓的墓貴重的多,陵墓中總有值錢的東西,這幾乎是毋庸置疑的。

    再者說李世民這個所謂的薄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僅限於不再放金玉、人馬和器皿,而代之以土木製成的形具,但是其他的陪葬品還是會有的,比如價值連城的字畫,名人的墨跡等等,這些同樣是非常值錢的。所以即便是薄葬也是很厚重的一種薄葬。

    再者,盜墓賊會真的相信一個皇帝會在死後薄待自己嗎?恐怕相信的很少,即便是相信,也是進去看了之後才會相信,而不是經由李世民來告訴他們是薄葬。

    況且,昭陵建了十三年,從長孫皇后去世開始到李世民安葬為止,一直時不時修建,李世民後來有沒有改變想法也未可知,或者說李世民去世後,李治有沒有按照李世民薄葬的要求進行安葬也未可知。總之對於盜墓賊來說,有沒有李世民的保證都無關緊要,總要進去看了才放心。

    按照正史中的記載,很多盜墓賊都打過昭陵的主意,其中五代十國時期的溫韜就是其中一個。溫韜和他的軍隊幾乎把唐十八陵挨個翻了一遍,只有乾陵怎麼也沒有進去。而在兩五代史中,更是記載了溫韜進入昭陵的詳細經過,其中確實並沒有什麼金玉、器皿之類的記載,而有一個記載比較有意思,即“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也就是說昭陵中有不少這樣的珍貴筆墨。

    可憐李世民費了一番心思,還是沒有擋住盜墓賊的腳步。

  • 2 # 雲尚蠻夷

    首先,盜墓賊是不會相信這類資訊的。所謂欲蓋彌彰,此地無銀三百兩,有時剛好適得其反,事與願違。

    如若我是盜墓之人,這種是一定要去檢驗的。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目標。

    若想不被盜,唐太宗應從自身做起,生前必須一律從簡,體察百姓,知民疾苦,改善民眾的生活,減輕苛捐雜稅,減輕牢獄之災,量刑適當,獎勵生產,讓民眾衣有所穿,食有節餘。儘量做到民眾認可。這是大前提。

    其次,生前必須不為高貴物件所戀,要有一種道家思想,別貪戀好物件。

    然後,儘量公開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山蘭紅米是什麼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