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維腦洞
-
2 # D稀泥
1.對於唯物主義者來說,第六感是基於對事物的認知,加上瞬時的聯想所產生預測的感覺。
2.對於認知水平更高的人來說,第六感的解釋有很多,“條條大路通羅馬,真理的背面還是真理”。
1.對於唯物主義者來說,第六感是基於對事物的認知,加上瞬時的聯想所產生預測的感覺。
2.對於認知水平更高的人來說,第六感的解釋有很多,“條條大路通羅馬,真理的背面還是真理”。
謝謝邀請,個人看來,第6感就是直覺。但比我們通常說的直覺更進一步,可以說是“潛意識直覺”。我們知道直覺是彙集前五感(視聽味嗅觸)所探知的資訊,在大腦的處理下形成對事物的“整體”形象勾勒。它是否準確很大程度上依賴前五感的敏銳和準確,當然還有認知方式和瞬時記憶的因素。如果外物(事)對我們的感官形成的刺激強,在我們頭腦中建立的“形象”也就難以磨滅。這種形象資料會被不自覺地壓送到潛意識中去,直到我們再次遇到相似的場景,潛意識中的相關經驗資料立刻自啟,形成對眼前事件八九不離十的判斷,讓旁人和自己都覺得很神奇,於是取了個名字叫“第六感”。其實在前科學時代的很多宗教經典和修為理論中,敏感的修行者已經認識到人類的觀察-認知-思維-判斷-決定或下結論這全套過程的大體結構,但囿於文字表達的侷限性沒能被大眾人群良好的理解,佛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生六識——色、聲、香、味、觸、法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但佛家還揭示了這六識之後的兩識,一般我們不太注意,就是“末那識”和“阿賴耶識”。不過生活在今天的人們對比一下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或許會悟到,所謂“末那識”其實是“前意識”,就是表層意識和潛意識的連線層;而“阿賴耶識”則是最深層的潛意識,它的另外一個名字“藏識”可能會讓人更好理解。
所以說,第六感看似“先驗”,其實有之前的認知和記憶基礎。而“冥冥中一切似乎早有安排”我認為是一種錯覺。一般來說是趕上不順的事,無法解釋最終認命的時候給自己的心理安慰。當然也有意外走運的時候無法相信也不可思議這種情況。總之,人是社會性的,群體性的,組織性的生物。但是社會組織再完善,終究不可能照料過於周全,所以BUG是無處不在的。對於每個個體的人,在社會體系中不可能絕對隨心所欲,都要受到各種制約和限制。雖然盡力趨利避害,但利益得失也不是自己能完全控制。這種成敗得失的過程對人的心理和情緒造成深淺不同的刺激,最終讓人感覺渺小無助,身無可依,缺乏安全感和穩定感,所以會形成類似宿命論的思想。
其實我們只要認清“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這個客觀真理就能有效的把控自身,和環境和他人互動,增加自己對人生的控制感,減少迷茫、困惑和無助,也就不會過於關注“命運”這種高度抽象的表達。這需要一個人心態、學識、經歷等的綜合積累。良好的心態源於對事物本質的深刻理解。這個需要觀察、歸納、總結和不斷的學習。舉個簡單的例子來闡述一下所謂“冥冥中的安排”:比如你想吃冰激淋,有A、B兩個攤位。你知道A攤位有你愛吃的口味,所以在A攤位排隊。但是恰巧你愛吃的口味到你的時候正好賣完。這是不是註定的啊?你不死心,想去B攤位碰碰運氣,恰好B攤位也有你愛吃的口味,並且做了改良,比原版用料更精,製作更細,你覺得因禍得福了。其實這裡有一條你看不見的“因果鏈”,因為你前一個動作沒有奏效,所以在認知到新的情況後你採取了“知行合一”的做法,做出了不同的選擇,結果得到了意外的驚喜……很有意思嗎?我願意管他叫“因果鏈”,你也可以理解為“冥冥中的註定”。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獨特的,和自己相關的,並且和整個社會互動的因果鏈中,這些鏈條織成一張縝密的網,就是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可以說是我們的命運。作為個體我們都無法對其做出大的,根本性的改變,但是我們的認知和行為都會對其發展的走向有所影響,你說對吧!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