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為了自我感覺良好

    教兒子多說:你好,謝謝,再見。其它的如果不會教,就反覆練習這三個詞,相信我。其它的可以什麼也不會,這三個詞一定要背熟,不論內心是否存在“尊重”,或者喜歡不喜歡,或者反饋怎樣,這套面具臺詞一定要熟練使用,最好練到脫口而出。在這互相虛偽兩面三刀的拜金社會,人不是因為有多麼“內心強大”就厲害起來,與其嚮往肥大的“形容詞”,不如把這些“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自強不息…”云云,縮小簡約成凡人可操作的“小詞”,心裡存的天文歷史地理政治…胖詞太多了,會令人不知不覺地陷入虛妄而無可適從,心神渙散,凡人畢竟要活在基於“自適自量”的自知之明,才能在人群博弈裡,保持精神骨架,免於精神潰散。沒有誰能安排自己致富,無論多麼聰明能幹,這個社會模式也是大面積的低收入在養肥一小撮富人,因為它們有“門道”變相接收央行印刷出來的“利益輸送”,絕不是“多勞多得,勤儉致富”~孟德斯鳩

  • 2 # 從中梅L

    感謝邀請,我從自己的感悟中談談,這與個人的學識修養,愛好心態有重要關係,學識淵博,有愛好的人一般不會有太偏激的情緒,因為精神方面有寄託,生活有奔頭,相反,整日渾噩度日,對什麼也不感興趣的人,焦慮情緒比較多,在生活中,要多讀一些書,多向外走走,見多識廣,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如畫畫,音樂,跑步等,別對自己和周圍的人存有敵意,有時侯還真是心寬了世界就亮了。所以有個著力點就是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或愛好吧!

  • 3 # 初心小屋

    焦慮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其中含有著急、掛念、憂愁、緊張、恐慌、不安等成分。這個問題是我想到了一個故事。

    一個小和尚修行很勤勞,整日化緣、打掃、陪施主等,從早到晚,忙個不停。這看來並沒有錯,但是小和尚內心卻很掙扎,眼圈越來越黑。終於有一天,他忍不住去問師傅,“這可怎麼辦哪?”

    老禪師讓他拿來一個平時化緣的缽,讓他裝滿一碗核桃過來,小和尚去了。老和尚問,裝滿了嗎?是啊,再裝要掉出來了。老和尚說,那好,再往裡面裝大米。小和尚沿著縫隙,又放進去不少大米。小和尚若有所悟:“哦,原來剛才碗沒有滿。”老和尚又問,那現在滿了嗎?現在滿了。那好,再裝一些水進去。少半碗水倒進去後,這次連縫隙都被填滿了。這次滿了嗎?這回,小和尚不敢再回答了。老禪師笑著說,你再去拿一勺鹽來。果然,又放進去一些鹽。

      老禪師問小和尚,“這說明了什麼呢?”小和尚若有所悟:“時間只要擠總是會有的。”老禪師笑著搖了搖頭,說:這並不是我想要告訴你的。接著,老和尚倒掉這些東西。拿著又空了的碗給小和尚:好了,這回咱們倒著來,看看會怎麼樣?先放了一勺鹽。再往裡倒水,倒滿之後,再往裡到大米的時候,水已經溢位來了。而當碗裡已經裝滿大米的時候,老禪師問小徒弟:“你看,現在碗裡還放得下核桃嗎?”

      老和尚問小和尚:如果你的生命是一隻碗,當碗中全都是這些大米般細小的事情時,你的那些大核桃又怎麼放的進去呢?

    無論我們什麼工作職位高低每天都有很多的事情等著我們去處理。如果我們不能從蜂擁而至的各種事物中分清主次分別處理,只能是一團糟越忙越亂。而百裡挑一用在這裡不知合不合適,但我們如果不分注次也只能是焦頭爛額。特別是在幾件大事同時而至是我們往往不能分清事情的重要性,以至於忙了一整天什麼成效沒見卻很累心很累。所以說心態很重要,如果不能調理得當時間長了焦慮便會慢慢產生。找不到工作的著力點,因為一件小事浪費了很長的時間,而耽誤了重要的事情。

    得不償失,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核桃,不要把時間花在米粒的事情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Know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