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浮生

    我們常說,“知足者常樂”,這是要我們懂得滿足,不要一味地去索取。

    慾望是無止境的,沒有人不想越過越好。誰都想過的比別人好,每上升一個階段,接觸到的人和事都不一樣,所以就會有比較,比較多了就會有慾望!

    而就是有些人,他們永遠不會滿足,不會知足,這是為什麼呢?

    1.人的需求層級是會不斷提高的。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他提出了人的需求層次理論,就表明了人是不容易知足的。

    當基本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以及自尊需求得到滿足後,人還會追求成長需求,即認知需求、審美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很多人會去看話劇,聽歌劇,亦或去聽音樂會,這是他們在滿足自己的審美需求。

    還有些人,在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後,去做慈善,在一定程度上他們是在滿足自己是自我實現需求。

    這是一種積極的“不知足”和“不滿足”。

    2.人的佔有慾和索取欲也是人永不知足的另一個原因,只是這樣的“不滿足”和“不知足”是消極的。

    我們總是希望自己喜歡的東西越多越好,想要得到的東西越多越好,這是佔有慾和索取欲在發揮作用。

    比如,我們總是希望父母和家人,以及朋友給予我們的幫助和愛越多越好,但如果我們一味地索取和佔有,會讓我們失去更多的愛。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僅要懂得知足,還要懂得付出和給予。

    因此,對於那些永不知足的人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一部分是那種“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的人,一部分則是“佔便宜沒夠”的人,我們要做前一部分人。

  • 2 # 道演算法

    “索取”的索:討取,要。索求,因為需要,放低姿態去討要,這種姿態保持久了,會不會變成習慣?習慣性地去尋求幫助,理所當然地拿來,甚至,索而取未遂的時候,不反思自己不求上進,而抱怨世態炎涼。

    一個人,你每天給他一顆糖,漸漸地,每天給他一顆糖彷彿你的責任,有一天你沒有給他,或者是給了別人,他會覺得你過分。反過來,如果有人每天給你一顆糖,你可能並不需要,但是有一天斷貨了,你若有所失。

    樂於助人,雪中送炭是好的。但過度了,於己,是慾壑難填,於人,是杯水車薪。有時候,不講人情,講交易,交情可能維持的更長久。“談感情,傷錢;談錢,傷感情”。

    索求,應該只作為應急措施,且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因此更要去開創自己的事業,不以乞討為生。

    求索,才是正確的開啟方式。去搜尋、去探索、去達成。

  • 3 # 越說越近

    那些只知道一味向別人索取卻不滿足的人,是一些懶惰、冷血、自私和貪婪的人。這樣的人,在親戚、朋友、家庭、單位和社會上都有。

    這種人多數好吃懶做,眼高手低,遊手好閒,不求上進。自己不掙錢,或者掙錢不多,但卻一心想過舒適安逸的生活,於是就向別人伸手索取。比如家庭中的啃老族,還有自己平時不勞動、只依靠對方掙錢養家但卻一味講究個人物質享受的夫或妻等,就屬於這種人。

    這種人一般冷血,不重感情,心腸比較硬。在向別人索取的時候,臉皮很厚,一點都不感到難為情,好像天經地義,理所當然。他們從不考慮別人的想法和感受,也不考慮別人的實際情況和承受能力,為了達到自己索取的目的,一切都是以自我為中心。

    這種人信奉實用主義,非常自私和貪婪。在向別人索取的時候,完全是一副搜刮者和寄生蟲的嘴臉,而且往往得寸進尺,不知滿足,沒完沒了。俗話說:“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這種索取久而久之成了習慣,如果一次沒達到他的要求,索取者就容易翻臉,將恩人視作仇人。所以說,只知道一味索取卻不知道感恩的人,都是企圖不勞而獲、榨取別人的小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裡的人物!劉禪真的是扶不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