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蜚語流言166

    所謂的“菩薩心腸,金剛手段”,大意是起心動念要善良,要寬容看待一切人事物;行事和處理問題要有強硬策略和手段。實際上,佛門歷來有“慈悲出下流,方便生禍害”之說,人不能不加選擇地無限制地善良,也不能凡事咄咄逼人,不給別人一點機會。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中有一個故事可以詮釋“菩薩心腸,金剛手段”,說是有五百個商人一同出海,其中一個商人準備尋機把商人們殺害後搶走財物。當時的商主叫善御,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雖未得到菩薩果位,但有他心通。知道了這個壞商人的想法,心想:我殺了這個商人,就犯了殺戒,就要墮入地獄,而不殺此人,就會導致更多的生命被殺害。最後,他不僅想保全其他人生命,還不願意讓壞商人造殺業以免墮入惡道,所以就把這個壞商人殺了。還有大家所熟知的金庸先生小說《天龍八部》中,有兩個佛門人物,一個是少林寺中的掃地僧,另一個是鳩摩智,一個嗜殺,一個好生。掃地僧的那一句:“不如天下的罪孽,都歸我吧。”試問,沒有包容天下的心,如何敢去包容天下的罪孽,而後掃地僧所為,表象是殺慕容、蕭二人,實則是為其二人療傷,所以真正的金剛手段,也該是帶著無限的慈悲去實施的。而不是像鳩摩智發現掃地僧所言其武功套路,怕他人知道自己底細,便欲以火焰刀殺之,結果大家都知道,掃地僧絲毫未動,將火焰刀的招式化得一乾二淨,這無疑是給了鳩摩智一記響亮的耳光。而慕容、蕭二人藏身藏經閣幾十載,光脩金剛手段,不休菩薩心腸,最後都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以掃地僧的功夫,完全可以用武功制住二人,可是他為什麼能容忍二人這幾十載的舉動,我想,這不僅是其武功層次高出了二人許多,在精神層次上更是遠遠超越了二人。所以他才會在二人時常逗留的地方擺上《法華經》、《雜阿含經》等瑰寶,這些經書不是幫助二人增長武功的,而是幫助二人消除戾氣的,可惜的是二人一直買櫝還珠,直到渡過了生關死劫才明白,然而是誰“渡”了他們?當然,是那個有著“菩薩心腸,金剛手段”的掃地僧,還有佛家慈悲為懷的理念。總之,善良不是軟弱,更不是隻有忍耐一種途徑,還有金剛手段可用。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絕不是從金剛手段而起,絕對是菩薩心腸先至的。請牢記,不輕言金剛手段,那便是接近菩薩心腸的。

  • 2 # 祝語辰

    理解是:起心動念是慈悲的,但是用的方法看起來卻很冷酷無情

    “菩薩”是“大慈大悲”的代表,俗話說某人是“菩薩心腸”,意思是心很善良。在藏傳佛教中,“金剛”是佛教的護法神,其形象大部分是威嚴怒目居多

  • 3 # 湛湛的飼養員

    生活在現在這社會,必須堅守自己的行事準則,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最起碼也能不受他人欺負!如果能做到“菩薩心腸,金剛手段”就一定是上上人!

    首先,不能有壞心眼,人一動壞心思,就讓自己陷於被動,且不說人在做天在看,就是普通人上當受騙也只有一次,所以壞心腸行不通,必遭惡果!

    但是,俗話說的“人善被人欺”也不假,怎麼能讓善良的好人得好報,其實也需要一定的處事智慧,用金剛手段,堅持自己的原則就是最好的理解!不盲目同情,不輕易改變,有規矩才能成大事!

  • 4 # 四少Brandman

    跟這句話有個類似的表達是:慈不帶兵、義不理睬。我的理解來說,這表達的都是角色與責任,在其位謀其職,就像孫猴子戴上緊箍咒,變成至尊寶,他就不再是那個無憂無慮、敢去大鬧天空的72變能者,而是一個揹負責任與重任,要去理解、包容、開拓一條取經路的修行者。

    菩薩心腸,說的是精神核心,悲天憫人,方能內聖外王;而雷霆手段,指的是非常時期行非常手段,為了大局或大義,必須殺伐果斷、義無反顧。

    生而為人,不朽的衝動就在於要極力去剋制貪嗔痴,做到戒定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說《封神演義》和各版《封神榜》電視劇情節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