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石榴樹媽媽

    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其成長的特性,孩子喜歡破壞東西,也是一個成長階段。家長不如給孩子提供破壞區域,告訴他哪些可以隨便玩,哪些不能動,讓孩子在破壞的過程中不斷地探索發現世界。

    如果孩子已經過了六歲,那家長就要適時約束了,並制定規則。

  • 2 # 悅媽育兒經

    所謂的破壞玩具,是家長從自己的角度對孩子破壞玩具這種行為的一種評價,如果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瞭解了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的行為有時不能用 “破壞”來定義。

    一.孩子喜歡破壞東西的心理誘因

    1.孩子破壞東西,是孩子探索欲強的表現。

    孩子把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拆開,是孩子學習、探索的一種表現,孩子不是故意去破壞一個東西,而是因為他對這個東西感興趣,想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

    2.孩子破壞東西,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

    對於孩子來說,對他的關注和給他吃好穿好一樣重要。如果孩子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就會採取搗亂的方式來吸引注意。

    其實只要爸爸媽媽稍微留心,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當孩子處在安靜的狀態時,成人經常不聞不問;而孩子表現出頑皮或多動時,卻會馬上引起父母的注意。

    由此孩子發現:“喊了那麼久他們都不理我,乾脆搞破壞吧,這樣他們就會來看我了!”

    3.孩子破壞東西,是 為了發洩壞情緒。

    孩子因為要求未被滿足,就與大人賭氣,故意損壞東西,發洩心中的憤怒;或者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而故意為之;還有一些被溺愛的孩子常常以此要挾大人,以達到個人的目的。

    所以孩子破壞東西,是不能一概而論的,父母家長們要探尋孩子破壞東西背後的原因。

    家長如果因為孩子破壞東西,就對孩子大肆批評、怒斥,就會冷卻孩子的好奇心,撲滅孩子的求知慾,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能力。

    所以,最好的做法是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併合理引導。

    二.家長給予孩子恰當的心理援助

    1.家長滿足孩子喜歡破壞的天性

    積木和拼插玩具是滿足孩子好奇天性的極好玩具,用拼插玩具組裝成各種模型,給孩子拆卸的機會,然後再鼓勵他將拆卸的模型重新拼裝起來。

    一些可以用來敲敲打打的玩具,如小鼓、捶打玩具等,也可以滿足孩子喜歡敲敲打打的“破壞”天性。

    2. 家長和孩子一起拆開玩具

    比如在孩子拆的玩具的時候,家長問“機器人裡面是什麼啊,怎麼會動啊?”

    引導、幫助孩子一起尋找結果,然後再跟孩子一起把拆開的玩具恢復原樣。

    這樣才能讓孩子在破壞——探究——重建中獲得心理的滿足,也提升了孩子對事物的認知。

    3. 家長給孩子的破壞行為制定個規則

    當孩子出現“破壞”行為時,家長首先要遮蔽一切潛在的不安全因素:花瓶、暖瓶等易碎危險的物品要擺在孩子碰不到的地方,鎖好抽屜,給電源插座安防護裝置等等

    然後給孩子建立一個概念,哪些東西可以“破壞”,哪些不可以。

    4.家長引導孩子去思考

    家長們在鼓勵孩子“破壞”的行為之餘,還要有意識地創造條件,引導孩子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提些問題讓他們去猜、去想,

    比如,鬧鐘滴滴答答地走,家長可以向孩子發問:“鬧鐘為什麼會響,為什麼會走呢?”

    在問題提出後,孩子可能會充滿疑問,急於知道問題的答案,家長就可以把一箇舊鬧鐘,和孩子一起拆開,帶領孩子從“破壞”中尋找答案。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裡的甘蔗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