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飛鴻鳴春

    七八歲上,肚子裡裝滿“瞎話”的外婆在我們一群孩子的包圍下給我們講起了牛郎織女的故事,從那時起,我便確信了九天之上是神仙居住的天堂,腦海裡多了許多念念不忘的憧憬和期盼。外婆說,到了七夕頭一天,常在門前老榆樹上跳來跳去的喜鵲和屋簷下成雙成對的小燕早早就出發了,它們要在七夕到來之前趕到天河上空去,用身體為牛郎織女的相會搭起一架鵲橋來。從那時起,一到七夕,我就開始留意天空,尋找燕子和喜鵲的身影,說來也奇怪,真的很少見到它們,即使偶而遇到一兩隻,也都一聲不響,沒有了往日的聒噪。

    外婆說,七夕天幫擦黑時,沒說過謊也沒尿過炕的孩子蹲在藤條瓜架下邊,就能聽到牛郎和織女兩位神仙說話。我失望懊惱極了,痛恨自己是個愛尿炕的孩子,從而失去了偷聽神仙說話的機會。那藤條瓜架也成了我心中最神聖的地方,從此愛上了七夕,愛上了充滿神秘色彩的藤條瓜架下邊。

    七夕多是下雨的,那雨又都纏纏綿綿的就如今天外面的天空。外婆說這雨水是牛郎織女擁抱到一起流下的思念之淚,不覺令人心動。如果哪年的七夕被晴空麗日所取代了,我們這些期盼著能偷聽到神仙說話的善男信女,就會鬱鬱寡歡好幾天,心頭堵了一團大大的棉花。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最早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如《詩經·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明代羅頎的《物源》中也有記載:“楚懷王初置七夕。”不過那時候的七夕,是祭祀牽牛星、織女星,並無後面的故事。直到漢代,其細節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絡起來,並且正式成為屬於婦女的節日。如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又如《西京雜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開端都原於神話和傳說。七夕的來歷便是這樣一個民間傳說故事,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對愛情的始終不渝,對幸福的不懈追求,也體現了這個民族對女性的關愛和尊重,生在中國實為幸福!

     

  • 2 # 灬瀟灬

    七夕節的由來是起源於民間神話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

    七夕節是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七,又可以稱作七巧節、乞巧節,各地稱呼不一樣。從中國古代來算的話,七夕節是始於漢朝的,在中國已經儲存多年的傳統節日。

    在2006年5月20日這一天,七夕節這個象徵愛情的傳統節日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所以我們目前都稱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

  • 3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七夕是“龍頭節”“道節”“情人節”即交情丶交換、票決等的節日,也是保護隱私權日。情人婦妻團聚只是其中一項內容。

    現中國的旅遊標誌、東漢銅奔馬"馬踏飛鵲"(郭沫若命名為燕是不正確的,飛燕尾是V形,與喜鵲長△不同)是節徽,“七夕”的意思是馬驚險的跳躍,保護夜間隱私,不能像喜鵲報喜丶公開,其只能當牛郎織女相會的鵲橋(摘自拙著《大眾龍學》《解密紅樓夢真味道》《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

    這是中國七夕、乞巧節的真正內涵。我們要教育我們的孩子,讓其知道,發揚廣大。因為,文化是共同遵守的法則,像交通規則一樣,一個人知道遵守不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說明一個現象嚴重?比如關於流浪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