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衛劌2018

    我覺著這是當時的環境造成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戰,兵連禍結,而戰爭中主要的工具就是戰車,這種戰車在當時是作戰的主力。

    從歷史文獻看,記錄當時戰爭的資料,很少說這隻軍隊有多少人,而往往說這隻軍隊有多少戰車。

    兩軍相沖,戰車起到主要作用,而戰車上計程車兵相互攻擊之時,由於距離較遠,一般的刀劍很難觸及敵人,而戈這種武器,既有矛和槍的特點,可以大距離刺殺敵人,而戈上面的勾刀又可以起到砍和拉的作用,把敵人拖下戰車,使其死於戰車碾壓碰撞之下。

    戰車適合於平原作戰,且機動性太差,後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了。

  • 2 #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其實,商周時期,青銅戈就是最常見的兵器了。這種兵器主要是在戰車上使用,屬於青銅時代的兵器。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冷兵器。

    由於它使用長柄,可以大範圍內揮擊勾啄推掠,具有極強的殺傷性,尤其在戰車上進攻時有極大的優勢,所以成為了戰場的寵兒。

    下面我們再說下戈的歷史。

    有專家指出,殷商的銅戈沒有胡,也就是上圖的下半部分,後來到了東周有了胡,也就是多穿的戈。

    持這種說法的李濟先生就在《記小屯出土之青銅器》中說過,小屯的句兵,沒有由援本下垂的胡。這裡的小屯就是殷商時期。後來他又說,“由西周到戰國,胡形似有愈演愈長的趨勢。”那麼到底這種說法對嗎?

    後來在1960年出土的殷墟後岡圓坑墓中就有了二穿的戈。而有日本學者也說,商代就已有了多穿的戈。

    回過頭來我們看下殷墟出土的銅戈,它可以分為有銎和無銎兩大類。銎是什麼?

    銎,斤斧穿也。——《說文》。段玉裁注:“謂斤斧之孔所以受柄者。”

    簡單來說就是孔。無銎是以內部插入柄中的戈。又可以分為三角援,條形援兩小類,條形援還可分為有闌齒,和無闌齒兩種。闌齒是用來方便繩子綁縛固定的。而殷墟較早的這種有齒戈,在援基靠下的處已經有了一個穿,而到了殷墟文化第四期,也就是商末,就有了短胡的一穿 甚至 中胡二穿的戈。這其實是實物發掘的。比如白家墳西,小屯西地。

    而到了西周早期,就更多了有齒戈,這是商末發展而來的。短胡一穿的戈已經較為普遍。而二穿戈也是有的。如在河南洛陽中州路北側發掘的兩座車馬坑就有。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商代晚期的戈,並不是都是無胡的。從無胡到有胡的變化是在商末實現的。而西周只是繼續了這一發展趨勢。

    我們再說,無銎的條形援戈,最早是沒有闌齒,和許多石戈,玉戈一樣。具體的例子有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的。人們認為這是夏代的,雖然這件沒有闌齒,但另外一件銅戚卻是有的。可見在這個時候闌齒已經出現。而到了商代二里岡的戈,就都有齒了。直到殷墟晚期即商朝末期,又有了專用援期的穿來取代了齒。

    由此可以看出,為了綁縛,先是齒,後是穿,而多穿的無齒戈,同樣見於西周早期。如1931年河南浚縣出土的青銅器,就有長鬍二穿的無齒戈。在北京琉璃河附件的燕國墓地,也發掘了長鬍三穿戈。另外,在商末周初的多穿無齒戈,分佈也很廣泛,有七個出土地點,都是有中到長鬍,有二到三穿。

    再接著,到了西周中期,就出了形態有所改變的無齒戈,如在寶雞出土的戈。在西周晚期,在扶風莊出土的一件,胡內部有二穿,內上又有一圓穿。1969年在山東煙臺,時代為兩週之際的,援基上部有小穿和內上也有穿,是一個重大變化。

    最後我們說,商末周初還存在著無齒而有多穿的戈,這種特點可能到東周早年。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戈的生命力是很頑強的,存在就是合理的,這是和當時的生產技術水平及環境分不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薪3K的空巢青年,有資格養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