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世再續前緣

    我讀書少,小本還沒畢業不謙虛的的說就知道,歐,虞,褚,顏,柳的楷書。在這幾種書法中,書法字型主要是分為五種: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五大類。人們常用的大多數是楷書和行書。初學書法的朋友圈多由揩書入手,先打好基礎。其實我對書法也是門外漢,我個人是這麼認為的,不知道對不……

  • 2 # 只苦無人可入詩

    書風體現的是學識修養和性格,

    如儒釋道,諸子百家,

    只有綜合素養到了,

    或者性格突變,

    書風才會形成自己的風格。

    言為心聲,

    書為心畫。

    凡是書法史上留名的基本如此,

    也基本都有自己書風~

    像太白這種書風,只有一幅,甚為遺憾!

  • 3 # 笑看東籬

    中國:書法藝術的故鄉!古往今來,名人聖手,各領風騷,異花競放。

    王羲之(東晉):集歷代書法之大成,書寫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代表作《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美譽。王羲之被後人尊為“書聖”。

    隋唐書法,名家輩出。最著名首推:顏真卿和柳公權。顏真卿創立了雄渾敦厚的“顏體”,他是繼王羲之後,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

    柳公權博採眾長,別出心意,自成“柳體”。其字:方折峻麗,骨力剛勁。後人稱“顏筋柳骨”。

    宋代盛行揮灑自如的行書。蘇軾、黃庭堅、蔡襄、米芾,他們四人的書法各有新意,稱為“宋四家”。

    元朝趙孟頫的書法,勁秀雄健,功力深厚。自成體系。

    明朝書法驅於普及,以行書、草書見長。湧現出以董其昌為代表的一批書法家。

    董其昌的書法,吸收前人精華,自樹一枝,兼有“顏骨趙姿”之美。

    書法: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文化。

  • 4 # 詩夜城主

    可以這麼認為,古代的書法家幾乎都集眾家精華,書風自稱一派,之所以會是這樣,那是因為古代書法家都是規規矩矩的學習書法、創作書法,而且古人的文藝氣息濃厚,執著於研習書法的傳統文化底蘊,和“筆墨”精髓,通常都是謙卑好學上進,哪會像現在某些書法家一樣,整日就想著搞創新花樣、博名氣,

    言歸正傳吧,舉例說明:古代集眾家精華,書風自稱一派的有明代時期精勤藝事的文徵明,其書法主要取法晉、唐兩個時期的書法大家,深得“二王”、歐陽詢筆法精髓,其中行書深得智永筆法,後刻意學習《聖教序》,筆法嚴謹,遒勁姿媚,氣韻渾穆。篆書取法李陽冰,隸書得力於《受禪表》《上尊號》,

    文徵明諸體皆能,是自元初趙孟頫以來又一位全能的書家,其小楷功力深厚、溫純精絕,文徵明生平雅慕趙孟頫,詩、文、書、畫均受其影響,導致其詩、文、書、畫無一不精,是被人稱為“四絕”的全才;除了文徵明之外,元代的趙孟頫也是集眾家精華,書風自稱一派的書法家,

    可以說趙孟頫學習書法很有規範性的,比如,其早年學宋高宗、智永、褚遂良等,中年專攻“二王”,並廣學漢、魏、晉、唐各名家,晚年師法李邕,筆勢蒼勁老到、雄放豪健。趙孟頫還是一個非常有眼界的書法家,所以他提出恢復“二王”的書法傳統,創立平整均齊、秀逸圓熟、書風遒媚,實用性和伸縮性兼具的“趙體”;

    可以這麼認為,如果沒有趙孟頫提倡恢復“二王”書風,那麼元代書法會完全被宋代的“尚意”書風所籠罩,按著這樣傳承複製下去,或許後世就淡忘了晉人的“尚韻”,唐代的“尚法”書風了,所以說趙孟頫也是個中國書法史上卓有貢獻的書法大家。

  • 5 # 登峰目

    書法家之大成,一要天分,二是苦練,三是傳播。王羲之三歲學書,趙孟頫三十官場失意,苦練十年,每天寫萬字,成為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今的端午節是不是已經變味了?端午節您還會親手包粽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