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勞動者創造的“碾米機”、“脫穀機”,逐漸退出了生活舞臺……
李泗/河北河間稷,即穀子,與稻、麥、豆、黍,合稱五穀,食用這些作物種子的時候,自然是首先要把皮去掉,這種去皮的過程,稱“舂”。
“或舂或榆,或簸或蹂。”《詩·大稚·生民》中的這句話,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遠古生動的舂米圖。舂米在過去有多種方法,一種是用方石鑿孔,成臼,用木杵搗;一種是做成碓床,大致是掘地安放石臼,上架木槓,槓端裝杵或縛石,用腳踏動木槓,使杵起落,脫穀皮,或舂成粉。後來又發明了一種能夠加力的碓床,桓譚《新論》稱是利用槓杵原理“加巧”的碓床,“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筆者就藏有用“加巧”碓床舂米為造型的一尊雙人陶俑。
最原始的用手搓
將穀子裝在口袋裡搓
然後拿篩子用揚篩的方法
去掉混在米里面的稻殼
比較原始的用石臼
一種石制的缸狀器具
將穀子放在裡面
用臼杵(一種粗木棒)搗
最後還是用篩子分離米與殼
這種搗米臼有改進版
臼杵橫向固定在長木棒上
並擱置與一個架子上
像榔頭一樣來搗米
操縱的那一頭有人用腳來踩
更先進的是用水車來帶動
更復雜的是一種碾米機
木製的
上一個大斗來進穀子
下部象一個鼓風機
其碾米結構與現代的類似
用手搖柄人力帶動
並且同時帶動一風扇
在碾完的米下落時
吹去之中的殼
古代勞動者創造的“碾米機”、“脫穀機”,逐漸退出了生活舞臺……
李泗/河北河間稷,即穀子,與稻、麥、豆、黍,合稱五穀,食用這些作物種子的時候,自然是首先要把皮去掉,這種去皮的過程,稱“舂”。
“或舂或榆,或簸或蹂。”《詩·大稚·生民》中的這句話,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遠古生動的舂米圖。舂米在過去有多種方法,一種是用方石鑿孔,成臼,用木杵搗;一種是做成碓床,大致是掘地安放石臼,上架木槓,槓端裝杵或縛石,用腳踏動木槓,使杵起落,脫穀皮,或舂成粉。後來又發明了一種能夠加力的碓床,桓譚《新論》稱是利用槓杵原理“加巧”的碓床,“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筆者就藏有用“加巧”碓床舂米為造型的一尊雙人陶俑。
最原始的用手搓
將穀子裝在口袋裡搓
然後拿篩子用揚篩的方法
去掉混在米里面的稻殼
比較原始的用石臼
一種石制的缸狀器具
將穀子放在裡面
用臼杵(一種粗木棒)搗
最後還是用篩子分離米與殼
這種搗米臼有改進版
臼杵橫向固定在長木棒上
並擱置與一個架子上
像榔頭一樣來搗米
操縱的那一頭有人用腳來踩
更先進的是用水車來帶動
更復雜的是一種碾米機
木製的
上一個大斗來進穀子
下部象一個鼓風機
其碾米結構與現代的類似
用手搖柄人力帶動
並且同時帶動一風扇
在碾完的米下落時
吹去之中的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