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養娃進化論
-
2 # 神叨大俠客
現在把你丟在國外,假如你有一對國外的爸爸媽媽,(像你的親生父母一樣愛你照顧你)照顧你的飲食起居,每天柴米油鹽醬醋茶,你沒有機會說中文,說了也沒人懂。你想想你需要多久可以學會語言?給你3年估計你就可以對答如流了吧!其實每種語言常用的也就兩三千字,可以包含98%的日常會話了,不要想得太複雜,不會說的時候可以問,這個怎麼讀,什麼意思,也可以換個方式,用自己明白的簡單的句子解釋也可以的。比如給我一杯果汁,你忘了果汁怎麼說,但是你可以說this,that,thisthing,that thing,當別人給你的時候,順便問問:what"s this name in English?OK啦!
人類在嬰幼兒時期都是天生的語言習得者,放在什麼環境裡,都能輕而易舉的習得掌握那個環境裡的語言。
這種習得模式就好比“錄音機”,從出生開始,寶寶就自動按下“錄音鍵”,周圍人之間交流的每一句話,伴隨著真實情景,都被“錄入”大腦中,等錄到一定程度,語言程式編輯好了,大腦啟動“播放鍵”,你就能聽到寶寶開口說話了。這是一個“輸入-輸出”的過程。
這種近乎於“天生”的習得方式主要源於以下幾處。
語言的大環境嬰幼兒使用語言的能力源於大量的,無意識的交流,他們聆聽大人們之間的對話,觀察父母說話時的面部表情,以及周圍一切所對應的環境。使得他們透過這種“自然吸收”的方式掌握語言。
日常生活交流我們每天對寶寶重複的話,“寶寶,我們吃飯了,今天燉了魚湯,你嚐嚐,好喝嗎?”“寶寶,來吃口蘋果,紅紅的甜甜的蘋果。”“寶寶,洗個澡準備睡覺了。”
這些大量重複的交流,讓寶寶逐步明白吃飯、洗澡、睡覺,當聽到“蘋果”這個詞,就會聯想到“紅色”、“圓形”、“甜的”。
兒歌、詩詞練語感在嬰幼兒時期,除了這種日常的對話,我們還會給孩子唱童謠,講故事,唸詩詞。增大輸入量,練習語感韻律。就像我們小時候唱的“小白兔,白又白”。還有“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幾乎每個人都記憶猶新,耳熟能詳。
0-3歲,是寶寶學習語言的敏感時期。想要寶寶早開口,願意說,在多和寶寶交流的同時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正常說話,不要大量使用疊字。不要“太快明白”孩子的意思,多製造說話機會。讓孩子知道用語言表達想法。鼓勵寶寶多說,並予以肯定。不願意開口不要強迫,更不能批評打擊,多一些耐心引導。家長規範自身語言。多做語言訓練遊戲,模仿動物叫,打電話。這時期的寶寶對語言的習得,基本全是隱性學習模式,即在大環境中無意識進行的習得。雖然沒有學習過語法,但他們有一種天生的能力,能從語言使用中自動統計出機率,從而正確的使用語句。
這一點也可以從進化論來解釋,遠古時期,人類在幼時就迫切需要掌握語言,以便從成年人那裡學習經驗和與同伴交流。大腦的一切運轉都以學習語言為主,過了這一時期,預設語言已經掌握,無需再為學習語言耗費太多大腦功能。所以嬰幼兒時期的大腦,天生就適合學習語言。等到了青春期後,就會逐漸失去這種學習語言的能力。成年人學習語言更多使用顯性方法分析記憶,就像“背單詞、學語法”。語言中還有一些成分很難通過後天的顯性學習改變,比如“口音”。這也是不同地域的成年人,說話都自帶不同口音的原因。
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都需要經歷沉默期到開口期,再到爆發期,把握好嬰幼兒學習語言的天分,靜待花開。